教育反思:学生是教育的目的而非工具

作者:陈进功 来源: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 发布时间:2018-11-05 阅读量:0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和教师是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是什么角色?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教育者,这些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日新月异,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涌现,比如提到师生关系,新课程教育改革观念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生观。但是有些教育者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一关系的内涵,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诸多与此观念背道而驰的行为,甚至把学生当做完成教育业绩的工具。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这样这样感叹:“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奴役学生。”有人会这样理解,现代民主社会有教师奴役学生的现象吗?学生还会被奴役吗?这里的奴役并非是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而是指在教育中学生不是主宰自己,而是成为了教育者的工具,学生学习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为别人,这种现实似乎普遍存在。德国哲学家曾大声疾呼:“人非工具。”孔子感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教育的理想是启迪学生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荒谬在于役使学生成为别人。

那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学校或者教师可能会出现哪些把学生工具化的现象呢?据笔者观察,有这样一些现象可以探讨:

一、特色学校中学生成为工具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华大地上刮起一阵阵迅猛的特色教育之风,兴起这种模式那种思潮,真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都流落在乌衣巷。如有的学校大搞“国学”特色,有的学校搞健身特色,有的学校搞器乐特色、有的搞京剧特色。这种特色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是值得探讨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学校怎么能为了吸引社会眼球而忽视了不具备某一特长的学生的发展呢?最好的学校是创造适应于不同学生需求的环境,搭建适合不同学生成长的平台,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到校学生进行某种专业化特色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选择学校的机会的,在教育部门的安排之下,某些同学莫名其妙地就被特色化了。特色教育是应该搞,而且要创新大胆地搞,但我认为特色教育的重点是教育的过程和方式而非教育内容,毕竟基础教育不是专业化培训学校。不顾学生实际的特色教育其实是一种教育的暴政,是迎合了一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是一种教育政绩工程,而学生也成为了教育的工具。我国真正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学校是没有所谓“特色教育”的,有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有的是一种精神的培育。

二、教育活动中学生成为演员

在有的学校举行的教育活动中,举办活动的目的不是常态化的行为,而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这些学校是否应该思考,这项活动如果是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为什么不常态化进行?如果不适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何不与上级领导汇报,创造适合自己的教育活动?更为甚者,在领导检查的时候,学校的道具和家底全部都搬了出来装点门面,这样哗众取宠的行为是在做教育吗?这有利于学生成长吗?这是常态化的教育吗?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在领导检查的时候精彩纷呈,什么扇子舞、器乐表演、民族服装秀等等全部呈现,不亚于一场大型歌舞会。为了一个大课间活动,学校自领导到员工,无不挖空心思、殚精竭虑,唯恐哪个环节有所差池影响学校所谓形象,再看学生,如果仔细观察,学生没有一丝笑意(所以有的学校强行规定学生必须面带笑容,给人感觉很开心的样子)。据笔者与学生和老师交流,有的学校为了折腾式的大课间搞得师生筋疲力尽、苦不堪言,所以大课间后面的那节课学生因疲惫而打瞌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所有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基础上而不是学校的形象上,更不是为了博得领导的欢心和不懂教育的人的盲目称赞。

三、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道具

我们在听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某些环节其实不是为了学生而教学,不过是为了烘托那节课、为了吸引和迎合评委的喜好而教学。比如生搬硬套的唱歌、诗朗诵、课堂剧、集体鼓掌等等。甚至有的老师上课前哪些学生回答些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全部安排妥当。这样的教学是把学生当成道具去成就教师,或者为了迎合某种所谓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要从目的上面去理解,不是从形式上安排学生做某些活动,如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题的观念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设计教学,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这些都不过是方式而非目的,把方式当目的的教学事实上就是把学生沦为教育的工具。

四、学生成绩成为家长和教师的门面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和教师在一起相互攀比孩子们的成绩。有的洋洋自得,把孩子捧在手心;有的唉声叹气、骂不绝口。这样的家长和教师只会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和利益问题,是否考虑过有没有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否考虑孩子成长的环境如何?孩子们很聪明,大人们教育孩子们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孩子们一清二楚,只不过摄于大人们的威严不说而已。笔者有一次听到某班主任批评迟到学生:“你看你迟到害的班上扣了操行分,我的班主任津贴又少了500元。”还有一例更经典,一学生捡到一些财物交学校思政处,把这件事和班主任说了,期望得到班主任的赞扬与肯定,谁知此班主任问:“学校给咱们班加分没?”学生回答:“没有。”“那你交它干什么?”这位班主任的思维意识令笔者大吃一惊,细致想来是教育功利化、学生工具化在其头脑里潜意识的一种反映。 

所以,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校、以学生的视角看待管理、从学生的思维设计教学、在学生的立场规划活动。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不至于把学生工具化,学生的个体是教育的中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者: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主任 陈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