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有人 心中有法——由一堂公开课所想到的

作者:赵凤华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东城小学 发布时间:2018-11-19 阅读量:0

“老师,我来回答——”

“老师——我————”

“老师———我替他回答——”

前几天的公开课上,一个坐在第一排紧挨着老师的二年级小男孩,从老师导入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拿出全部热情来配合老师。第一次,老师没有喊他的名字,第二次又没有…...第一轮问题结束,他还在固执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还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位年轻的老师看了他一眼,“这个问题一会儿再回答。”边说边走上讲台,写下了今天的课题。

老师第二轮提问时,这个男孩如愿以偿,第一个抢到了问题,跑到讲台上,非常精准地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表扬,获得了老师奖励的小星星。

此后一轮又一轮的问题......这个男孩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举到了老师的眼皮底下,那个老师再也没有喊他回答过一次问题。当小组讨论的时候,这个男孩嘟囔了一句“我不喜欢合作!”然后,一个人懒洋洋地把身子倚在椅子的靠背上,望着天花板......小组汇报完毕,老师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个男孩又说了一句“老师——,我,不愿意写——”然后就趴在了桌子上,一直到下课,再也没有抬起头.......

教师最大的本领,不是文本解读功力多么深厚,而是如何对学生积极性,对学生成功的渴望进行保护。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心理学研究证明,只要人的行为是自发的,那么,即使没有外来的强化,他也会乐意重复这些行为。因此,对小学生来讲,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强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回答问题的满足感,从而保持学生们求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按常理说,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应该高兴,应该表扬他,一是能带动全班积极地思维,二是能配合老师顺利地讲课,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而这位老师真是急煞人啊!为什么一会儿再回答?为什么手到了眼皮子底下视而不见?所以,后来的“我不喜欢合作”“我,不愿意写——”这是在用实际行动报复老师的无视和冷漠啊!

透过以上教学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老师要“目中有人”,关注每位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这都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课堂上,老师要“目中有人”,顾及到每位学生的感受和表现。这个小男孩举得高高的小手正是他勇敢、乐观、自信的表现,是他渴求知识、积极思维的展示。他的热情、他的积极性就这样遗憾地被这位年轻老师给扼杀掉了。学生积极举手,既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也是对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检验。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积极的、向上的,它是学生听讲、顿悟和灵感一起迸发出来的思维结果的展示。所以课堂上,我们老师一定要珍视孩子们那热情的小手。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让每位同学饱尝正确回答问题后的成就感、喜悦感。

二、老师要“心中有法”,尊重个性差异。

我们老师备课更要备学生,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个性了如指掌,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那些特别爱举手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设计一些值得思考、有点深意、有些跨度的问题,迫使这些特别爱表现的孩子在深思熟虑后再举手,或者引导他们明白课堂是大家所共享的资源,不是自己的“专场表演”,尽量降低自己举手的频率;或正面教育他们“把部分表现机会让给一些性格内向、不爱举手的同学。”这样慢慢就会避免善于表现的学生举手的盲目性,也不会出现老师要面向全体而对特别爱举手的学生视而不见的尴尬局面。对性格内向、不爱举手的学生,老师则要想方设法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对性格活泼、特别爱举手的学生,老师则应该想办法让他们深思熟虑,使其变学满为学而知不足,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还会盲目举手吗?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儿童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儿童向好的榜样学习,启发他们效仿一切好的东西,那么儿童身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可以不经过任何痛苦地,也就是不使儿童心灵受到伤害,不使他们感到委屈地自然消失。”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一定要用孩子们身边的榜样来诱导大家效仿学习。课堂上,可以经常微笑着鼓励孩子们说:“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xx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瞧!xx同学听得最认真了,会听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慢慢地,在这样不断地诱导激励中,课堂上逐渐涌现出了积极思考,举手如林的可喜景象。正如学者菲尔丁所说的那样,“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孩子的心里。”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心中有法”,根据不同学生实施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老师要“以学定教”,把学生当主人。

像以上案例,那位年轻老师恐怕驾驭不了课堂,或不能按提前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无视学生举手,这样只能挫伤学生幼小的心灵,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好、性格、年龄特点等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以学定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打开智慧的大门,这还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把它们带进引人入胜的思考王国,保持强盛的求知欲,并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老师要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学生的每一点收获而欣喜。

四、老师要“适时表扬”,赏识善待学生。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对老师有崇敬也有依赖,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那份赏识的时候,他们便生活在一种愉悦、自由的环境中,他们的身心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表扬孩子。像以上的案例,面对举手的学生,我们老师不仅要予以理睬,而且要适时赞扬。如:同学们都不敢举手的时候,他举了手,老师要赞扬他说“你敢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很欣赏你的勇气,是个小勇士!”“你真勇敢、自信啊,老师为你高兴”等。这是因为,赞扬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有思索性的“举手”应该得到鼓励。再比如:学生们都举手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那些平时不爱举手却鼓起勇气举手的孩子“只有爱动脑筋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精彩回答。”赞扬他,鼓励他,使之感受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从周围世界和人的关系的美中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恳,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这种美。我认为,教师能以欣赏的心态善待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就会细心观察孩子,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鼓励,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努力向前的动力。教师能以欣赏的心态善待孩子,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受到这样的熏陶与感染:以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面对社会。也会引领他们逐渐地懂得:热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就要努力发现生活的美,崇尚生活的美,追求生活的美,并要创造生活的美。这样,孩子们就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成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我们每位教师只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法,适时表扬,以学定教,就一定能培养出健康、快乐、自信、积极进取的优秀人才。

(作者: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东城小学 赵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