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如何化虚为实

作者:刘景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4-19 阅读量:0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位于北大仓腹地,学校近年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之一,便是始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推动学校跨越发展、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原动力。但要让思想政治课上得精彩,却非易事。如何让课堂、课程、教师联结成一张思政教育网,真正让思政教育落在实地,是学校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课堂:校内夯实,校外拓展

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一直以来,课堂内容空洞乏味,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或道德与法治课的刻板印象。学校课堂采用主题式教学方法,努力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政治教师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大方得体的语言感染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多感受到和谐融洽的氛围对集体和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成长;为让青春期少年在法治的沃土中成长,学校以感恩、宪法教育等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形成积极阳光的心理,并懂得了以感恩的心面对成长;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关注社会;针对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政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积极正面的典型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孝心少年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流浪地球》成功放映”等新闻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校内课堂外,学校还注重校外课堂的拓展教育。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注重加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和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教育。

课程:全方位融入,立体化呈现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停留在“思想品德”或“道德与法治”课程层面,而是全学科覆盖,深入挖掘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学校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同时,还注重在数理化生等学科中挖掘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培育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并赋予其时代要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在民族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生物学科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合作、创新意识的提升,进而唤醒为民族复兴事业做贡献的自觉。

学校还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校本课程之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编写初一至初四系列校本教材,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爱国思想培育课程,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十大孝子颁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毕业仪式等一系列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宣言等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高民族意识;开设厚德明理课程,开发“读品悟”“读思行”“孝心日记”等课程作为思政课的补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指引学生生命高品质成长的明亮路标,等等。这一系列校本课程都有一个贯穿的主线,那就是将思政教育由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

学校坚持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实现全员育人,由校领导班子带头、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导师制活动,让师生通过“我—你”的对话方式交流思想,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

教师:高站位学习,优素质示范

提高政治素养,已成为学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共有59名党员,占教师总数的近60%。在有序组织下,每名党员积极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新时代新思想,大大坚定了理想信念。而这样的精神也感染了非党员教师,为建设一支高站位、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看一所学校思政生态如何,看一所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否上得接地气,关键看教师的师德修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成立了一支由政治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教师队伍。如政治学科教师王桂玲风趣通俗地讲解政治理论,让学生走心入脑;张淑桦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人生规划的指导;房永惠老师能把宪法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案例进行融会贯通地讲解,让学生入脑入心,增强法治观念等。这些教师在思政课的育人中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紧跟时代步伐,把新思想、新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学科育人思想和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系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