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用小鱼钓上了“小猫” —— 借用快乐奖惩模式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作者:杨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8-02 阅读量:0

寻找养成教育的他山之石

小学生养成教育一直是一个教育难题。心理学上的“代币疗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行为表现进行奖励。我在教学中摸索改进了“小鱼钓小猫”的教学与班级管理模式,逐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高了课堂效率。从此,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那么“小鱼钓小猫”具体如何实施呢?

“小鱼钓小猫”是以精神奖励为基础的“代币疗法”的一种变体与深化,我把学生比喻为可爱的小猫,小猫最爱的自然是小鱼了!充分把握“小猫”这一特点,“小鱼”就能发挥更大作用。此法所需费用低,一学年只会花掉几元班费去购买彩纸。我用海绵纸描画剪制大、中、小三种鱼,再根据奖惩制度,用“以鱼换鱼”的方式奖励学生的良好行为,督促学生把平时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从而逐渐形成良好习惯,以达到教育目的。

“小鱼钓小猫”这种方法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严肃的训斥。它是在一个环环相扣、逐层升级的游戏规则下,以一种活泼的方式,用一个有趣的媒介来完成奖惩,最终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精心设计有趣的规则和过程

在这个奖惩活动中,有三个关键环节需要细心安排:

首先,鱼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趣味性和特异性。我设计的小鱼为尖头宽尾大致呈三角形的热带鱼,中号鱼为椭圆形的宽腹小尾沙丁鱼,大鱼为鼓眼大尾的金鱼。大、中、小三种鱼用不同颜色的海绵纸剪成。海绵纸的特点是不易破损、可折可揉。因为小学生得到奖品后都喜欢拿在手上炫耀或摆弄,必须是不易破损、可多次使用的才行。

其次,要制定奖惩制度与兑换规则。奖惩制度分两大方面,即课堂和课外。对于一些看似很小的行为,如:礼貌待人、团结同学、上课坐姿、握笔姿势、举手发言、书桌摆放、书包整理、个人卫生、教室内外卫生、作业完成及书写,等等,都进行细致的评估后,再给予小鱼作为奖惩。大、中、小三种鱼的兑换规则是:10条小热带鱼兑换一条中号沙丁鱼,5条沙丁鱼兑换一条大金鱼,3条金鱼兑换一张表扬信。表扬信是我自己用A4纸绘制的,上面有漂亮的图案,还会配上鼓励或夸奖的话语,并且有我的亲手签名和日期。这些奖惩制度要尽可能地具体明晰,让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

再其次,奖惩要有及时性。因奖惩制度涵盖内容多且细,为了符合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性和兴趣的易转移性等心理特点,奖惩要有及时性,需当日、当周兑现或兑换。平时做到一天一评比、一周一评比。如:在一堂课里,老师表扬了3次的学生,可获得一条小鱼;一天被批评3次以上的学生要上交一条小鱼。每周五下午班队会对本周的十星进行评比,具体包括守纪之星、礼仪之星、助人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心、才艺之星、阅读之星等十种。

难忘一个学生的巨大变化

记得我刚接手的班,有这样一名学生:他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很少见到爸爸、妈妈,见到爸爸或妈妈时,从他们那里也得不到关爱,而只有训斥或责备所以他的性格有点儿孤僻冷漠。平日里,个头小小的他,眉头紧锁,一副愁苦的样子。脸颊和双手总是沾满墨水,脏脏的。但他上学从来不迟到,可见他是喜欢上学的。但是这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书写习惯也差。在课堂上我观察到,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读课文时,他却自顾自地做小动作,完全置身事外的样子。放学后,我找来他爸爸了解情况。还没等我开口,这个爸爸就冲上去扇了孩子两巴掌,用力很猛,不到10岁的孩子一下子被打倒在地,好一会儿都没有哭出声……我当时被这个爸爸的冲天怒气吓坏了,接下来他咬牙切齿地吼道:“我告诉过你的,作业再完不成,我就打死你……”见状,我赶紧拦住了学生爸爸。交谈后得知,这名学生父母离异了,父亲性格比较暴躁,母亲远走他乡,孩子很少得到关爱。得知这些情况,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责怪自己平时跟孩子交流太少了,没有及时了解他的境遇,多给他一些关怀。此后教学中我尽量给这名学生展示的机会,进而肯定他,鼓励他。比如上课坐姿,明明他没有坐端正,我偏说:“同学们今天表现真好,个个坐得很端正。”言毕,我看他坐得正正的,眼睛专注,我就朝他微微点点头。从此,上课铃声一响,他就坐得端端正正的,期待着我赞许的目光,于是我用代表“进步之星”的小鱼奖励他。好几次,我注意到他把领到的小鱼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接下来装进了一个小盒子里。时过一年有余,这个学生个子长高了不少,爱说爱笑,跟同学一起快乐学习、快乐玩耍。

多年来,我用“以鱼换鱼”的方式激励、督促学生,逐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周五班队会时,集中全班学生当面发放小鱼的时刻,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享受盛宴!每一个孩子都在期待自己被提名表扬,因此表扬的覆盖率几乎百分之百!每发放一次小鱼,班级里总会有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孩子们也对这种表扬方式乐此不疲、热情高涨。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