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师往往为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而“神伤”,家长又常常会在对学校教育高期待的落差下滋生不满。双方都在为“育”而忙,却总是不能在一个频道上发生共鸣。
其实,这往往是因为双方习惯于站在自我的角度审视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是那个消除无形壁障,将学校和家庭拧成一股绳的关键人物。
将家长变成“自己人”
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看,所有个体的问题都不仅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不恰切的认知才是家校之墙的隔膜所在。
作为班主任,我们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认知难以与自己同频,那我们就向前迈一步,多在日常接触中给予他们正向影响,拉近彼此的距离。
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在促进家校共育工作中给了我很大启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把对方视为自己人的话,就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某些观点、立场。
初次见面,我一定会走下讲台,和家长聊聊关于“咱孩子”成长的那些事;日常碰面,我一定会多多驻足,向家长分享自己教育孩子时的苦辣甜酸;家校沟通,我尽量转换视角,站在家庭的角度考量自己的交流方式……
用“自己人效应”激发共鸣,找寻双方的共鸣区,其实没那么难。那些观照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生活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为家长赋权增能
大多数家长之所以在教育中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并非他们漠视孩子的成长,而是由于“门外汉”的自我认知造成了强烈的无力感。
班级管理中,我尽量避免让自己以权威者和专业人士的姿态出现在家长面前,而是注重与家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并通过邀请他们参与班级建设、活动设计、成长规划,增强家长的权能感。
以我曾经所带的班级在寒假发起的“持续打卡阅读”活动为例:当有了假期阅读的想法后,我第一时间与家长分享,请他们出谋划策。考虑到便于交流,有的家长建议共读一本书;当知道班主任会和孩子们一起读时,有的家长提出亲子共读也是不错的方式,并决定从自己做起;当想到一个人的坚持可能会很难时,有的家长建议建群打卡,这样大家互相勉励……当一个个“金点子”都来自于家长时,他们就不会认为这是负担,而是会发现自己每一点滴的付出都有价值感、成就感。
其实,为家长赋权增能的方式有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家长为什么不能融入你的班级教育中。比如有的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教育孩子,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能够邀请家长进校参与亲子活动,那既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也能促进家校间的沟通。
进行价值引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长期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导师,作为班主任,必须敢于以自己的学识能力去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班主任去影响家庭和家长?”许多教师觉得这种想法有些荒唐,毕竟家校之间在育人中有各自的责任边界。可当我一步步走近家长后才发现,他们对于家庭教育的方法是那么求知若渴,对于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是那么焦急迫切,对于如何与教师全力配合也是那么在意又无措。这时,班主任如果敢于打破界限,适时根据家长所需给予一些引领和指导,就会让家校共育事半功倍。
在班级管理中,我喜欢捕捉时机对家长进行价值引领。闲聊中,不少父母都为孩子过于沉迷手机游戏而焦虑,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和我交流中也不时看几眼手机。《这样做,让孩子真正放下手机》就是我针对这个问题设计的一次家庭教育讲座,由于主题正好切中家长需求,他们纷纷报名参加。我引领家长在抱怨孩子不省心的同时先反思自己。在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源头之后,家长便纷纷向我讨教。
在各种各样活动的引领下,家长成为我们班级管理的强力后盾。我的班级管理压力小了不少,效果也出人意料的理想。
家校共育需要智慧,更需要行动。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