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于“互赖”的家长共同体

作者:刘金旺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9-08-02 阅读量:0

家校共育,往往是在家长培训和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上下功夫。哪怕是家长义工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也都是以学校为主导。所谓“共育”便成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辅育”,或者家长接受学校的“再教育”。

“共”的本义其实是“拱”,会意字,古文字像双手举起一个东西。双手举东西绝不是一只手为主,而另一只手辅助在前一只手上。家校共育理应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遗憾的是,现行的教育样态总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但是,一旦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部分班主任又会埋怨说:“怎样的家庭教育,就有怎样的孩子!”这不,“共育”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其实,真正的家校共育是家长能够很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学校能够很好地完成学校教育,二者各自独立又相互链接,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大计。

如此,家长共同体就成了家校共育的必然选择。

所谓家长共同体就是以班级共同体为契机,让家长结成成长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者各有分工,成长共同体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情感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链接班级建设,共同为班级发展竭“心”尽“智”。家长共同体的建设是让家长共同成长,减轻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负担”,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进而让每个孩子有健康、和谐的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稳定的“大后方”。同时,命运共同体的结成,又会促使家长深度参与班级建设,为班主任工作的良性开展保驾护航。

那么,如何打造家长共同体呢?

首先,要以班级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契机,嵌入家长成长共同体雏形建设。在合作学习被证明是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的前提下,班级需要打造学生成长共同体。因为部分学生的团结,会让班主任方便把家长团结起来,形成小型的家长沙龙,成为家长共同体的雏形。之所以以少数为开端,是因为许多家长并不喜欢被要求,往往是在看到效果后才会加入。

其次,要以“雏形”价值展示为手段,不断吸纳新家长的加盟。不见效果,家长总会怀疑;效果一现,加盟者就会逐渐增多。为此,班主任要将“雏形”沙龙的活动价值展示出来。可以采取活动简报等形式,可以分享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展示个体家长的成长感受,可以呈现参加“雏形”沙龙的家庭变化,也可以呈现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样态……有心的班主任还可以把这些家庭和孩子们的进步罗列出来。

再次,要为家长共同体“建制”,让“互赖”逐步生长。成长互赖、情感互赖和命运互赖是家长共同体能够生长和延续的必然条件。班主任需要提出一些“互赖”条件,放手或指导家长围绕它们建立行为准则和运作规范。如果没有这些,家长共同体与一般家长沙龙没多大区别。只有以三个“互赖”为基础,家长共同体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

最后,班主任尽可能“让渡”工作,让家长共同体与班主任“共”起来。家长共同体的建立,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家长的“班主任理解”与班级建设思想。这个时候,班级不再是班主任或学校的班级,而是“我”的班级、“我们”的班级。如此,家长共同体会积极主动地设计班级发展的方向、路径,自然而然地贡献智慧、提供资源。所以,班主任要把班级是“我”的,让渡为班级是“大家”的。

提升家庭教育品质,稳定学生成长的“大后方”,需要家长共同体;提升班级建设品质,优化班级教育生态,需要家长共同参与。所以,家长共同体是家校共育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