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景皆能育人

作者:陆全贵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07-20 阅读量:0

不久前,笔者去北京某小学开会。

走向三楼会场时,笔者发现楼梯侧面写着不少字,如“你想了解南水北调吗”“世界上没有水了怎么办”“南极冰川的水能运到北京吗”“你能空中取水吗”……不同色彩的问句看似随意,仔细琢磨会发现很讲究,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即都跟水有关,有让人一探究竟的冲动。

联想起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某中学的楼梯上,也写了满满的字。不同的是,写的不是同一主题的疑问,而是“清朝皇帝在位的顺序: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热量用有效值来计算”,等等。与前者相比,后者虽知识含量巨大,对考试有帮助,却如僵死的标本一般,缺少灵动的气息,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不用说使其爱上学习。

不同的楼梯设计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都说校园的一草一木皆可育人,校园的走廊、楼梯,教室的四周、角落,校门外的墙壁、板报等,均承载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但如何让这些看得见的景物“说话”,发挥育人功能,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更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密不可分。客观而言,只有了解孩子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将校园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发挥环境育人、小设计激发大思考的作用。

例如,许多学校在墙壁上大做文章,但展示的学生作品也好,花大价钱购买的字画也好,都挂得很高,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需要仰头或离得远一些,才能看见全貌,这显然体现的是成人视角,缺少儿童本位。一些学校墙壁标语多年不变,在风雨中一立就是十几年,殊不知任何标语挂得久了,都会熟视无睹。有的学校随处可见“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等语句,这些语句或许富有深意,也很励志,但指望孩子从小就吸收如此“高大上”的哲理,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

校园文化也许没有对错之分,中学楼梯上的各种硬知识确为教学所需,小学墙壁上的各式励志语句也是管理要求,但既然是校园内的文化,就一定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相一致,是有适合不适合、恰当不恰当之分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不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那么无论是墙壁文化还是楼梯文化,设计得再精心、再花哨,花的钱再多,也未必能发挥教育作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走课程化的路子,但这个课程化不是一般的课程化,而是追求精品、优质的课程化,即力求校园文化与师生之间的相互激励,且校园文化的呈现方式能与学生彼此构成一种张力和驱动力。学生能从校园文化所营造的问题情境中获得启发,并反过来推动校园文化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笔者跟北京这所学校校长交流时,校长就表示,学校楼梯上张贴的问题是学校PDC(项目—驱动—生成)育人理念的一部分,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学习项目,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这学期的研究主题是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当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学期的主题是汽车,所以楼梯上列出的问题都与车有关,如“你知道新能源汽车吗”“你会给北京汽车安个家吗”。事实上,不仅是楼梯,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操场上,都有与该主题有关的内容。

这种做法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透露了学校教学的内容,也很见教育思考和育人功力。校园固然要有干净整洁的环境,但真不见得一定要有多么宏伟的建筑、多少名人名家雕塑,才显得高端、上档次,也不见得是到处贴满励志标语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的落脚点是与课程结合在一起的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处处育人。因此,每一处校园景致的设计除了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内容有所指且指向明确,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契合,还要随学校教学重心的改变而随时更新,引领师生主动去追寻教育的真谛,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习者。

说到底,校园文化的主角是学生,是为教与学服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脱离了这一基础,想当然的、假大空的、缺少设计意识的校园文化都是不可取的。从这种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单单是学校自己的事,不能仅仅由个别人拍脑袋决定,而应请学生家长、真正懂教育的专家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切实打造一体化、有深意的育人体系,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有文化的味道,都能散发教育的力量。

(作者陆全贵,系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