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资金”发放引发的教育思考

作者:刘贵润 来源: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8-01-15 阅读量:0

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一补”就是贫困住宿生补助。刚实行补助政策时,学校根据各班住校生30%的比例下放指标,各班级根据贫困程度,学生投票决定补助对象,评上后一次性发放。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多贫困住校生领到住宿补助后大手大脚,大吃大喝,有的三五成群,竟然在饭店聚餐,凑成一桌一顿就挥霍光了,表现得非常富有和阔气,丝毫没有珍惜之意,更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觉得理所当然。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如何通过发放“一补资金”,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育的价值,使“一补资金”作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和杠杆呢?

既让贫困补助落实到位,又能让获得者感受到来之不易。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开始实行“勤工俭学”的办法。学期初,圈定贫困住校生名单后,分配任务,有的负责车棚的管理,有的负责餐桌的擦洗,有的负责教学楼道的清洁维护,有的负责宿舍楼道卫生……人人都有固定的任务和随机的任务,学期末根据一学期累计的“积分”多少,决定能否享受补助。

办法实施后,学生领到补助后的行为变了,再也没有奢侈挥霍的现象了。学生通过付出劳动享受补助,体验到了金钱的来之不易,也体会到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这让我认识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我们学校要把一切工作赋予教育意义,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价值。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组人,一组有犯罪记录,另一组事业有成。对这两组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在你小时侯,母亲做的哪件事对你一生影响最大?”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讲到了同一件事。其中一人是有犯罪记录的人,他说,母亲端来一盘苹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红,弟弟不假思索地就说要大的,遭到了母亲严厉地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我知道这样就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告诉我,要想得到大苹果就要说假话。另外一个人事业有成,他也提到这样一件事。他说,母亲端来苹果,我想要大的,可母亲却说,你们都去除草,谁除的多,就可以得到大苹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最大的。那件事告诉我,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劳动。

“一补资金”不同的发放方式,“大小苹果”不同的分配原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教育意义,启示我们: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所有工作都应蕴藏教育的含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想不尽义务而享受幸福生活,最终将成为一个令人谴责或令人遗憾的人。权利与义务的和谐,个人幸福与为他人幸福和利益而劳动的和谐,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理想,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情况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可见,我们学校的工作不能随意而为,而要精心巧妙地设计,提高工作的教育含金量,让教育丰满起来,厚实起来,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第二中学校长  刘贵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