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校园欺凌需做到“因人而异”

作者:邓梁 来源: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18-02-11 阅读量:0

年终岁末,当我静下心来梳理印象最深的年度教育热点时,“校园欺凌”四字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跳了出来。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校园欺凌事件几乎从未远离我们的视线,它隔三差五地发生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群体中、发生在从南到北的各个地区里,无论情节较轻还是性质恶劣,每每回想起来,总让人那么“揪心扒肝”。

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无需赘述。为了有效防范校园暴力欺凌,2016年底,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九部委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发生。为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学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校园欺凌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校园欺凌事件总给人防不胜防的感觉。究其原因,笔者以为相关工作针对性不强难辞其咎。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相关工作必须做到因人而异。

我们不妨把所有的在校学生分为三类,即加害者、受害者和普通学生。就以往发生的校园欺凌来看,“学习成绩不好”、“被同学排斥”、“强壮、有钱”、“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孩子,更容易去欺凌他人;而容易成为受害者的学生一般为“成绩不好”、“和别人相处不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性格软弱”的学生等。把上述学生纳入防范重点,无疑可以增加教育的精准度,使防范更高效。

对不同对象,实施差异化教育,无疑要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加害者来讲,最直接的教育莫过于通过真实的案例,让他们明白校园欺凌可能产生的后果,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必要时不妨借助辖区干警的力量,对其家长和相关人员(如一些社会人员)进行集中教育,从而给那些潜在的霸凌者全方位的压力,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放弃校园欺凌的想法。

对于那些易受霸凌的个体,则不妨给他们传授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如远离“高危”个体、在家校之间的路上尽量结伴同行、上下学路上尽量避开偏僻路段;遇到危险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逃脱或呼救等以较好地保护自己;于此同时,通过教育增强他们的预判功能,学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也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

当然,相对于高发人群,针对广大同学的常规教育同样不可忽视。教育者需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自觉加入到预防校园欺凌的队伍中来。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则更加深入。防范方把从同学那里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校和家庭的误判,齐心协力把校园霸凌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

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虽然多被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但其内核却是: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对于教育工作者,在防止校园霸凌过程中不妨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到同学们之中,认真了解霸凌和被霸凌同学的主要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对,找出潜在的“高风险”人群,重点关注。在防范过程中,有重点地细差异化工作,必然能够极大地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