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家长的迫切需求,一边是教师的权益保障,一边是学生对课程设计“不感冒”……学校课后服务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四点半问题”如何破解?一起走进河南省信阳市第九小学看一看。
“放学了,谁来接我,谁能陪陪我?”
从前,每当下午四点半放学铃声响起,河南省信阳市第九小学校长周雁翎都会听到孩子们的呼唤,心里很着急:孩子放学了,家长没下班,怎么安排孩子的课后时间最合适?
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困扰着校长。去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专门谈到了如何破解这一“成长中的烦恼”问题,并鼓励基层多探索。
其实,从2017年9月开始,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教师志愿联盟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工作,期待以点带面,探索弹性离校课后服务模式,多渠道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
课后服务示范点开展服务近两年来,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进“教师志愿联盟课后服务示范校”河南省信阳市第九小学,揭开破解“四点半问题”的“信阳九小”方案。
做好顶层设计,让课后服务回应民生需求
孟夏时节,草木葱茏。5月28日,“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成果汇报活动在信阳九小举行,学生展示了课程学习的成果,“绳舞飞扬”社团的花样跳绳令人啧啧赞叹,“蔷薇之声”广播社团的小播音员讲述着校园的新鲜事,鬼步舞社团的新奇舞姿引发观看者的阵阵掌声……
除了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每个班级都设有班本课程:小牛顿科学馆、纽扣画、巧手灵石、果宝特攻,还有纸杯变变变、茶艺、剪纸、花样诵读等。
周雁翎介绍,目前课后志愿服务已在全校推开,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有1894人,占学生总数98%,累计开展课后服务课程超过6500课时。
课后服务不收取学生费用,教师志愿提供服务,学校如何激发教师积极性?这是摆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面前的现实问题。
信阳九小是名副其实的薄弱校:校址位于城乡接合处,周边坐落着三大农贸市场,大多数学生是附近商贩的子女。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课后家长无法准时接孩子回家,也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提供帮助。
“既然家长当不了孩子的老师,那我们就来当孩子的家长。”周雁翎感慨地说。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课后服务活动细化到课程,由普惠性课程和特色课程组成,每周一、三、四进行普惠性课程学习,每周五进行特色课程学习。普惠性课程分为校本课程和“学习超市”两大板块,包括养读课程和成长课程。
谈起养读课程,周雁翎说这是在经费相当紧缺、条件十分有限的信阳九小土生土长的一门课程,曾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信阳九小的养读课程到底是如何生长起来的?
2014年一个寒冷的周一早晨,学校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一个六年级女孩突然晕倒。后来学校了解到,女孩父母是菜市场的商贩,每天凌晨三点出门,无暇照顾孩子。这个女孩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女孩不仅每天早上要自己起来做饭,还要负责弟弟的生活并送到幼儿园。那天,弟弟哭闹耽误了时间,她没吃早饭就来到了学校,加上身体差,就晕倒了。
这件事让校领导陷入了深思。为了让孩子不因家长忙碌耽误学习和健康成长,学校开始全面推行“课外阅读课内化”活动,一套由经典和儿童诗两部分组成的校本背诵教材被研发出来。阅读活动中,每个学生每年要阅读三本必读书籍并自由阅读其他感兴趣的书籍,这构成了学校“123X”养读课程的主体。
为了让孩子爱读书,学校营造了特殊的阅读空间:木质的地板,暖黄色的墙纸,每个书架下设计成圆圆的“洞穴”,让孩子以最放松的姿态窝在“洞”里读书。与此同时,每年4月的阅读节、每年10月“21天甜蜜的爱”之阅读挑战活动,以及与家长共读活动,都让学生慢慢爱上了阅读。
成长课程在信阳九小教师眼中是“健康、向上、尚美、乐学”的课程,包括跳绳课程、劳动课程、创新课程、艺术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在课后服务时间实施的。
由于学校周边是菜市场,孩子们也拥有了一门特殊的课程——菜市场课程。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听菜市场的声音、闻菜市场的味道,并将观察心得变成一篇篇佳作;数学教师布置采购任务;美术教师教学生画蔬菜;科学教师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多学科融合式学习,在这里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每周五,学校的社团课程、班本课程开展得异彩纷呈,如绣鞋垫、缝沙包、织围脖、品信阳名茶的茶艺课程。
“学校鼓励学生广泛尝试,他们也许就会慢慢发现自己一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主管德育工作、学生活动的副校长白兰介绍说。
近两年的摸索中,信阳九小始终坚持“学校为主、社会为辅、恪守公益性”的原则,组建“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的师资团队,经历了分析校情、联络师资、搭建课程、摸索尝试、完善制度等阶段,初步形成了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框架。
激发教师活力,让课后服务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二年级(5)班的班本课程“果宝特攻”是学生最喜欢的。谈及这门课程的产生,班主任陶海燕说“完全是一个偶然”。一次在与家长聊天时,陶海燕发现:有孩子偏食,其中一些孩子不爱吃水果。如何让学生爱上吃水果,用什么方法激发他们对饮食的兴趣?单纯讲授学生不爱听,是不是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
第一节“果宝特攻”课上,陶海燕从家里拿来橘子、西红柿、黄瓜等果蔬,让学生尝试做水果拼盘。学生以橘子当花瓣、黄瓜条为茎,用果蔬制作的“向日葵”栩栩如生。慢慢地,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程,也爱上了吃水果,有时还会做水果拼盘给父母。看到学生兴趣渐浓,陶海燕定期更换主题,还会把学生作品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欣赏。
现在,班上学生基本都参加了社团,而且在学习后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后有什么变化呢?
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陶海燕时,她提高嗓门说:“以前我在初中当班主任,觉得自己都要变老了,现在每天与学生一起活动,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
学校“雅风吟诵”社团的指导教师杜燕早在2015年就在学校成立了社团,借助课后服务,她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杜燕回忆起陪四年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时的场景。那次社团活动,杜燕将地点选在了距离学校不远的公园,彼时正值草长莺飞的春天,她约上家长一起开展吟诵活动。
那天,公园里的许多游人驻足聆听。家长与孩子一起登台表演,不仅展现吟诵魅力,还增强了家校交流。不仅仅是校园内和校园周边,杜燕还将活动范围扩大到社区和学校对口扶贫点。
“看到学生越来越懂礼,养成了君子之风,留下更多的童年回忆,我再累也值得。”杜燕说。
毋庸置疑,这种课后志愿服务活动必然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工作量增加了,教师愿意吗?
“最初做活动时,教师们有不同声音,尤其是社团教师要付出得更多。”白兰感慨道。
白兰介绍说,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可能重新招聘新教师,只好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于是就出现了“体育教师教书法社团”的案例。此外,学校还联系志愿者到学校开设课程,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
即使这样,还是有孩子没有课程上,怎么办?
教师拿不定主意,找周雁翎商量。经过与团队一起探讨,周雁翎拍板:除了上学校社团外,每班开设班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虽然除了正常教学外,还要带学生的课后服务班,但我在这个过程中也被点燃了。”有教师感慨道。
信阳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付永昌得知信阳九小成为“教师志愿联盟课后服务示范校”后,在学院进行宣传和动员,陆续有10余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信阳九小的课后服务活动中。在他看来,这项活动“有利于实现师范生的自我价值,是很好的成长机会”。
唤醒家长,让课后服务实现家校共育
“以前,看到其他孩子放学时有家长接,我的孩子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或托管班,尽管不放心又无可奈何。现在有了课后服务,我们既能安心上班,又能看到孩子在课后活动中的成长与变化。”学生余婷果的妈妈高兴地说。
在妈妈眼里,余婷果是一个性格内向、不爱动手的女孩,参与课后服务活动后,她积极参加了学校舞蹈社团,现在爱跳、爱表演,变得自信了。
“以前在家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玩手机,现在则主动教我舞蹈、做手工。”余婷果妈妈为女儿的成长深感自豪。
像余婷果这样受益于学校课后服务的孩子不胜枚举。四年级(5)班赵振廷的家长介绍说,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参加了海量阅读社团,三年级又加入了小牛顿科学社团,“孩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科学,也爱上了学校”。
记者走进五年级(1)班教室看到,学生被分成了若干二人小组,一个学生为另一个学生进行肩膀按摩,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风池穴、天柱穴、肩井穴。”前边还有一位教师边讲解边给学生演示。
原来,这位上课的教师是家长,在接到学校邀请后,作为家长志愿者给学生带来了“爱不释手”课程,手把手将按摩手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通过课后服务的带动,如今我们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白兰说道。
在白兰的记忆中,5年前周雁翎到学校任职时的信阳九小,可没有现在这么“风调雨顺”“气象万千”。周雁翎刚到任时,面临着学校资金少、硬件差的窘境,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也是简单粗暴。
怎样改变教育生态?如何提升家长素质,为学生成长护航?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而智慧家长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条件。”周雁翎在每年开学典礼、学期家长活动、开展课后服务时,都不忘嘱咐家长科学育儿。她还经常鼓励家长和师生一起“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近年来,借助课后服务活动,教师唤醒了家长的热情,实现了家校共育、共同成长。周雁翎认为,教育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共同成长、共享成长的过程。
班主任杜红对此深有同感。她认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不仅要服务学生,还要唤醒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面镜子、第一任老师,只要家长改变了,学生肯定会改变”。在四年级家长培训会上,杜红为330余名家长举办了“做一个智慧的家长”讲座,以自己带班服务的经验现身说法,引导家长“智慧地爱孩子,智慧地帮孩子”。
针对家长惯用的“棍棒教子法”,杜红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暴力教育是风雨,赏识教育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阳光。”通过与家长提问互动、案例交流,她建议家长要接纳孩子,真诚地对待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好方法带出好孩子”,河南省名师、中原名师周雁翎工作室核心成员左晶在二年级家长培训会上谈到这样的理念。她与300余名家长分享了两个主题:一是会听、会说,带出好孩子;二是家校携手,带出好孩子。
“通过有趣的漫画故事,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惩罚,描述问题而不是随意指责,表达期望而不是发泄情绪,真的让我们受益了。”
“孩子尊敬教师是他们接纳学校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成为老师的‘战友’。”
……
家长培训会后,许多家长纷纷表示,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沟通,明白了家校携手的重要性。
“信阳九小的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开展得很好,有国学传播,有非遗传承,有生活体验,也有艺体熏陶,对于一所薄弱学校而言,能有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课后服务体现了教师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弘扬了师德,值得钦佩;课后服务唤醒了家长,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举多得。”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办公室主任龚河华赞叹道。
“这些年的课后服务活动激发了教师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带动了家长的参与,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周雁翎看到自己和团队辛苦付出所取得的成绩,欣喜不已。
“通过教师志愿者课后服务,信阳九小的教风、学风、校风明显提升,上级肯定、群众认可。这些取决于有一名好校长、一支好队伍。社团展示、延时课堂办得很好,很有特色,也很适用,应在全市推广。”信阳市教育局局长苏锡凌如此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