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特、意、信、行、传”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原创:方平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2-07-08 阅读量:0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与魂,是学校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深刻内涵和外显的质与量的集合体,内容丰富。精准悠久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驱动力,指引学校行稳致远。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可围绕“特、意、信、行、传”五字开展。

首先,校园文化要有独特性。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好比汉藏文化有别,东西方文化各异,华夏文化与他国文化迥然。每所学校的发展内涵、发展理念、发展愿景、奋斗目标等是不同的。照搬他人或停留于表面的“为文化”而生造“伪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有凝聚力和传承性。曾经见过一所小学的校园文化——责任教育,我很惊讶。这所乡镇小学的校园文化可谓大气宏伟。不知道几岁到十来岁的小学生对于“责任”二字有多么深刻理解并能践行,能不能达到“敢负责,会负责,能负责”的培养目标。如果非要把“责任”用来搞校园文化建设,其本身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点多面广,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可以与责任扯得上关系,任何一所学校都用得上,这种“泛文化”算不算是他们学校所特有呢?据校长透露,其灵感来源于他在参加某次校长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其实,校园文化不应该产生于灵感,更不应该由学校领导研究决定,而是源于学校建校的“初衷”、长期发展形成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诸方面若隐若现的“共同体”以及隐性和显性量的“集合”。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不是建设起来的,而是提炼加工整理出来的。因为自学校存在伊始,校园文化本身就已经存在,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一样,无论人们发现与否、认可与否,它都客观存在。

其次,校园文化要有深意。表面的、肤浅的文化就像人们的衣服,穿一阵子不喜欢了就会被换新。校园文化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质的区别,是留给别人的印象点,必须有其深刻内涵、独创性和驱动性。而且,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要根据师生的知识层面深入浅出加以解读,向家长和社会传递。以“责任教育”校园文化为例,学校倡导学生要掌握“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中的至少一种技能。据了解,该校音体美等专业教师都没配齐,且又不具备外聘教师的条件。学校结合责任教育给各楼宇也命了名,问了几位教师和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所属楼宇名称,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切地回答出来。或许是这些楼名过于“高大上”,或许是没有对师生进行专门解读,所以印象不深刻。有老师透露,该校园文化的产生由校长提出,办公室主任一人完成全部内容的编撰。其楼宇名称也是办公室主任生抠出来的,让人费解难记。

再次,校园文化能让师生信奉。严格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是能够让所有师生相信并奉行的。校园文化一旦提炼出来,就会成为全校师生的信仰,一代一代、一届一届都会在内心深处推崇并敬奉。因为是自己学校长期发展且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色,具有鲜活的生命,应该且必然受到大家的遵守、推崇和敬奉。久而久之,不断地滋养和衍生,枝繁叶茂,越发厚重。如果校园文化不是从自己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而来,而是借用历史上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或是利用某句名言警句生搬硬套,与学校的内涵、人文不一致,便会失去生命力,也便失去了统一的魂。

然后,校园文化必须践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校园文化无论是来源于建校时的“初衷”,还是经过学校发展历史积淀所形成,其内在精神和品质是固定不变的,对全体师生有鞭策作用,是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带动师生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校园内外、公众场合、工作岗位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彰显出这所学校独特校园文化的魅力,并感染着身边的其他人。通过践行,不断发展和衍生着它的内容与形式,使之生机勃勃,青春永驻。

最后,校园文化必须不断传承。虽然校园文化具有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但其源泉和初衷始终没变。就似圆一样,无论半径如何延长,圆心始终是固定的。校园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它的根和魂始终刻骨铭心。无论是老师耄耋之年还是学生毕业数十载,回想当初经历的学校,校园文化的某个点一定还在脑海记忆犹新。因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奋斗目标等会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代代相传。提到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训“诚、勤、立、达”立马浮现于脑海;谈及重庆市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历历在目。这些学校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其产生缘由,而且历任校长都在带领师生为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小学校是立德树人的摇篮,是以文化人的芳草地,独特而悠久的校园文化对培根铸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时刻唤起教育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鞭策学生一心向党,五育并举,立志报国的雄心。

(作者:方平,重庆市忠县白石中学校副校长,重庆市骨干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