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校内劳动实践资源

原创:李华丽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07 阅读量:0

听了李更生教授基于文化建设的学校变革与创新的报告,受益匪浅。结合我校近年来尝试的校本课程改革,在此谈谈我的研修心得。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实践活动就是学生体验的源泉,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会有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和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实践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综上所述,我们觉得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劳动实践资源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有机统一,打破德育与劳育边界,从而建立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乐创课程体系。

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资源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学科资源、公共设施、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在开发利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资源的时候,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资源的作用,使这些资源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服务。

一、加强学科整合与渗透,共享实践资源

在劳动技术课程的手工制作课上,有很多实践资源可以和美术等学科的资源实现共享。如在三年级的《折剪图案》课上,教师发现美术课中也有此类型的教学内容,数学课中也有《对称图形》的教学内容。我们的老师就把这三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运用劳动课的制作方法、美术课的色彩搭配和数学课上的对称原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资源。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避免了机械重复的实践活动。

我们的教师不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学,平时非常留心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才会在其学科中找到有价值的劳动实践资源。

二、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挖掘实践资源

学校里除了有教室外,还有实验室、图书室等各种公共设施,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特点,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完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在完成劳动躬行课程学校食堂公益服务活动时,老师说:“同学们,平时都是食堂的师傅给你们下热干面,今天你们能给师傅们下一碗热干面吗?”同学们兴奋得直点头。我们就把上课的地点挪到了学校食堂,同学们在食堂里干得热火朝天,食堂师傅也充分发挥起他们的作用,耐心地教同学们制作热干面。本次劳动躬行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制作热干面的基本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食堂伯伯们劳动的不易,懂得了感恩,更让学生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这不是为我们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吗?

三、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拓宽实践资源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今天的计算机不仅用于处理数学、逻辑运算和文字,还增加了处理声音、图像、影视、三维动画等功能,可以与人进行视听对话、交流。这不是为创设劳动实践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吗?而且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成了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如《学做家常菜》这课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上网查看有关制作家常菜的视频、文章,学生在没有家长指导的情况下,依靠网络自学,也能完成这项劳动实践活动。相信学生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下得到的知识会更多,能力会更强。

在每个活动内容完成后,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学会的劳动技能、观察日记、体验感悟等,积累大量的学习成果。为此,学校还搭建“快乐码课”平台,在展示学生活动成果的同时丰富了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劳动实践,是学生提高德育素养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应当成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乐创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校内劳动实践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建乐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