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告、校不究”是对师德不端行为的姑息纵容

作者:杨红星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17-12-27 阅读量:0

近日,有学生和家长举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教师以挂科为威胁,逼迫学生购买纪念币、邮票、图书等物品。举报内容称,该老师利用专业课教师的身份,将自己网上选好的物品以链接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替他付款,还直接向学生兜售物品,学生如不同意购买就以挂科和留级威胁。(12月21日新华社)

近年来,时常曝出有教师侵犯学生利益等师德不端行为,且许多都是被当事人或知情人举报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令人意外和猝不及防。反观这些现象,大都契合了“当事人或知情人举报——学校或公安机关介入——依规依纪依法处理”这一程序处理模式。

据悉,针对这一事件,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发表声明称,已对涉事教师做出停职处理,涉事教师现正接受调查,学院还成立了调查组对该事件展开全面调查,将依规依纪做出严肃处理。学校对涉事老师的及时处理值得肯定,但反思这一查处模式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师管理模式,似乎又显得有些被动。

有学生说,有同学因为没有积极配合老师买东西而被挂科。如果学生的这一说法属实,那似乎可以推测该涉事老师的“索贿”行为并非一时糊涂之举,而是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学生和家长的举报,该老师的这种恶行恐怕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品德不端乃至作奸犯科者最终都难逃正义的审判,但如果能够加大事前防范和日常监管力度,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就能最大限度地将师德不端行为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把对有关师生可能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把对学校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现实中,可能有些学校管理者过高地估计了教师道德养成的自觉性,认为教师一定都会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有更强的道德自律,不需要太多外在的纪律约束,从而放松了对教师日常行为的监控管理;而有的教师往往也以“道德文章”自居,对制度规矩不以为然,甚至法治意识淡漠,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唯我独尊,从而使师德有可能滑向脱离校规约束、法律监管的“伪德”或“伪善”。

上述事件也给学校方面提了个醒,既要对教师予以道德期待,激发其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律制度监管和约束,不能采用“生不告、校不究”的策略,无视或忽视教师的不良行为。这实际是对潜在的师德不端行为的一种姑息纵容,是对教师个人发展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生个人利益的漠视,会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失。

因此,学校方面既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人文环境,也要进一步健全教师监管体制机制,由被动举报线索处理转向主动加强监管和引导。如可以成立专门的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加强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和引导,加强对一些有不良行为苗头的问题进行日常提醒,努力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义担当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并加持到教书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使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能明大德、重品行、知敬畏、守底线,努力使立德树人的教育殿堂更加清朗干净、云淡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