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无疆

作者:王小明 来源: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高庙堡小学 发布时间:2018-04-23 阅读量:0

有人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美好,我们的小家才会更美好。

  ——题记

2010年9月之前,我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漂泊七八年,居无定所。这让年迈的父母倍感焦急,多次劝说让我回家工作。最终在2010年6月,我做出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报考了万全县教育部门招聘的考试,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分配到高庙堡小学任教。如果没有走进那所学校,没有在那所学校数次听到一个人的名字,没有与那个人谋面深谈,我想,此生,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择也许仅仅停留在为谋求一份稳定的职业,我的人生和追求也仅限于对这份职业本身的尊重和平常的付出。

张素云,这是我在走进高庙堡小学多次听到的一个名字。从同事们的谈论中,我得知她是在高庙堡学区大张窑教学点任教7年的一名老师。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7年应该是人生的黄金季节。而她却把她的黄金季节留给了一个小村庄,留给了一个小小的教学点。高庙堡小学共有教师37人,学生172人,当我初次走进这所学校时,坦率地说,有一丝失落。学校规模不大,条件不是很好,不管是办公还是住宿与我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高庙堡小学中心校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一个小小的教学点,在那样简陋的办学条件下,这个叫张素云的老师究竟凭借着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她心甘情愿地坚守了7年。在一个下午,我上完课和校长请了假,一个人走进大张窑,用我的眼睛和心去寻找我所要的答案。

走进大张窑教学点,展现在眼前的场景与想象中的有些不同,干净整洁的校园,功能分明的专用教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仿佛都经一位母亲的手仔细打理过,温暖而具有活力。而这更加吸引了我去认识这里的主人,这位叫张素云的老师。

她的个子不算太高,瘦瘦的肩膀,但目光中却透着一份坚定。也就是那个下午,我走进了她的世界。 

2006年9月,经人推荐,张素云去了大张窑教学点做代课老师,二年后年参加全县代课教师转正录用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继续留任大张窑。那时的大张窑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每个年级6个学生,共12个学生。因为学生少,采用的是复式班教学,老师也只有张素云一个,是名副其实的“一校、一师、一班”的“三一”学校。可想而知她的工作量有多大。尤其在教学上,学校是复式班,既要合理安排课上的每一分钟,又要兼顾两个不同年级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她经常备课到深夜。她知道,只有自己课前下了功夫,才能不延误同在一个教室内的两个年级的学习进度,才能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为此,她在2011年参加了成人自考本科考试。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自己的知识掌握的不够,又怎么能教好孩子们。

每年暑假开学的前几天,也是她最忙的几天。教学点的校园较大,也没有进行硬化。院子里的杂草经过一假期的疯长有一人多高。她每天四五点就起床,一个人拿上锄头去校园除草,十点多回家吃饭休息,下午接着干。就这样一项任务,她自己一个人得干上六七天才能完成。几天下来,身体的疲累可想而知,但她没有因此找过领导,也没有一句怨言。在和我聊起时她这样说:“虽然一个人在这里,但我也得凭良心做事,所以不由得把心就都操了!”

大张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土地贫瘠,收入甚微。这导致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仅剩一些几乎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大张窑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老人村”。就连本村的女孩子几乎都嫁到外村或县城。一次,村里外来卖货的大爷看见张素云,好奇地问她:“怎么村里还有你这样的年轻女子啊?你一个年轻人怎么能在这样一个地方待这么多年?”她笑着对大爷说:“这里有我的好多孩子,有我准备干一辈子的工作,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快乐,在这里生活得很踏实,也很充实。”

七年来,与工作有关的她做了,与工作无关的,但与孩子有关的她也做了。七年时间里她从没有因私耽误学生一节课。即使是在她父亲患肝癌住院,生命垂危之际,她仍然坚持到校上课。2009年5月的一个星期一,她辞别病床上的父亲准时到校给孩子们上课,然而这一天她永远失去了父亲。没有陪父亲度过他人生的最后一天成了她心中对父亲最大的愧疚。和我聊起时,张老师的眼泪仍然止不住地流。但她说,我也知道父亲时日不多,也想多陪陪父亲和他多说说话,可学校就我一个人,一个萝卜一个坑儿,是定好了的,如果我请假了,孩子们怎么办?是啊,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为了事业要无私奉献,可当面临这种骨肉亲情考验时,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和张素云老师在一起的那个下午,看着她给孩子们上课,下课后陪着孩子们玩,间或去修理那些桌凳,我的眼眶也一次次湿润。想起自己初到高庙堡小学时的失落,想到坚守在这里2000多个日夜的张老师,我的内心一次次升腾着难以表述的敬仰。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因为装着一份执着的信念,所以她甘受清贫,忍受寂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为天底下最光荣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 

那一个下午,我的目光始终在张素云老师身上游离,她做的每一件事及其平凡,但是这些平凡的小事累积在那样一个单调的环境中7年,却成为一种高度。在她的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有一心一意的守护。“守望校园,守望孩子,守望未来。”她说这是她对自己事业的理解和诠释。而她自己,也确实做到了。为了守住这里的孩子,她就在大张窑村找了对象,结了婚,生了孩子,从此扎了根。老公在外地打工,她常年和婆婆一块生活,工作中她要照顾她的学生,工作之余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我不知道,在学生、孩子、老人这些角色分配中,她是依靠怎样的一种力量去平衡一颗辛苦的心。但从她的身上,我始终看不到一点消极和悲观。现在孩子上了三年级,因为大张窑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所以她只能把孩子送到高庙堡小学寄宿。刚开始,孩子不习惯,哭着不让她走,她也陪着哭了不止一次,但是哭过之后,她狠心甩开孩子的手,回到大张窑她的那12个学生身边。 

那一天,我走出大张窑,心却走不出张素云老师的世界。那天下午,那番交流之后,这名在农村扎根七年的普通老师,让我对我的人生方向开始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解读,她带给我的,不仅是爱岗敬业、坚守信念的品德和不畏艰苦、甘于清贫的精神,更有关乎我对这份职业的启示。她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重新审视我对教育的选择,也教会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该以怎样的信念和态度给与我所教的那些孩子们,该以怎样的行为去诠释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和热爱。如果说,当我走进高庙堡小学还有一丝失落时,而这份失落在走出大张窑教学点的那一刻已经完全消失,装在我心中的,只有对一名人民教师的敬仰,一份为人师的骄傲,还有从此愿为这份职业献出全部智慧和精力的信念和力量。

(作者: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高庙堡小学 王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