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春风,德沐学子

作者:黄霞 来源:四川省简阳市青龙镇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8-05-13 阅读量:0

如果师爱是一种信仰,那么这种信仰定是生长在师德的土壤上。诚如宋人李觏在《广潜论》中所说:“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我们应是一面光洁明亮的镜子,让学生照见自己的模样。古人云:“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纵观古今,“学高者”多如恒河沙数,可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至圣先师”唯孔子一人而已——他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教垂万世,可谓当之无愧。颜回曾叹道:“(孔子和他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当我也瞻仰着圣人的高山景行,心向往之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孔子,也许只是恪尽职守地当好了老师——像补天的女娲——没有五彩石的他,怀着大慈悲与大智慧在礼崩乐坏的天地间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不厌其烦地用道德纲常去修补沦丧的人心。

可以说,一株植物的价值在于它开出怎样的花朵结出怎样的果子,一个老师的意义则在于他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不必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便是那个“升堂”而未“入室”的子路,也让我感慨万千。卫乱之时,子路为救主而死——混战中他被人挥戈击落了冠缨,却道“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好缨帽的过程中被人砍成了肉酱。试想,是怎样的道德力量才能让人至死不忘而拼死遵循?我想,如其所言吧,“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若是“不能正其身”,又“如正人何”呢?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确该仪表堂堂的——这大概就是孔子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以身作则的垂范,而死不免冠便是一个学生对矢志“克己复礼”的老师的无限信仰与誓死遵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自然见过水滴石穿,见过东风化雨,便可知德育也可如雨水般浃髓沦肤,润物无声——孔子将之做到了极致,因为作为真正的志诚“君子”,他本身就是“人师”的极致,德沐后学,难掩风华,千古而不朽。

苏联教育家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儿童来说,教师的思想和品德是分不开的,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来的即使是崇高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们都想“深受学生爱戴”,使学生听话、受教,可“爱戴”是热爱,更是敬重,是拥护。也许师爱能将学生打动,可唯有师德能令人首肯心折,感佩交并。毕竟为师之道,在学高,更在身正;学高未必堪配师者,身正则必成楷模。

张艺谋导演据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塑造了十三岁的农村代课老师魏敏芝的形象。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走之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尽责守诺,这个还是个孩子的老师瞬间变大了:她煞费苦心,只为留住学生,以致一个都不流失,甚至不惜只身进城,在茫茫人海中找回了辍学打工的学生张慧科。

“一个都不能少”,小老师魏敏芝做到了,她也许没有教师的“资格”,但谁能说她不称职呢?——“天上有个太阳”,东升西落,千年如斯;普照万物,亘古未改。地上也有个“太阳”般的小老师,一样的重信守诺,一样的惠泽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何谓师德?在我看来,首先做好了一个人,才能做好老师;当你成为了好老师,你身上所有的闪光就都是“师德”;若无德行,纵然你学富五车,也不配“人师”。爱国诚信是德,敬业友善也是德,于教师来说,人生若是道场,树德便是修行,以德立教、以身示教方可求得圆满。

是啊,只有当我们的心里有了春天,我们用心培植的花儿才能怒放;只有我们志高行芳,挺直了背脊,我们才能育就新一代高才大德的栋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况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理当我们上下求索,矢志不渝。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很多人不免在最后一幕潸然泪下:当被解雇的马修老师无比落寞地离开幽晦的“池塘之底”,离开一群长期在粗暴严苛的教育中被扭曲的“恶魔”时,他抬眼看到了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原来他走的并不孤独,一颗颗祝福的心还在这里。爱,在理解尽头,他的用心良苦,他的坦率真诚终没有被辜负,那宽容慈悲的点滴,那理解赏识的点滴,那树德立范的点滴,早已浸润人心——这漫天的纸飞机,便是“恶魔”被救赎后对爱的一种无声表达,轻轻地掩盖了那一转身的苍凉……

是啊,躬耕于教坛,当我们失意沮丧,不要忘记“世界上没有理想的教育,但我们不能没有教育的理想”。唯有立德,才能树人,用崇高的教育爱,去拥抱我们的道德信仰,是我们教师永远的事业。

(作者:四川省简阳市青龙镇初级中学 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