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们走出去,老师留下来”——记阳原县六马坊小学特岗教师刘菊峰

作者:孙琪然 田小艳 王志慧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0-30 阅读量:0

9月中旬,阳原六马坊,秋意正浓。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怀抱双腿坐在六马坊小学的墙根下,痴痴望着一间校舍。他的脚没穿袜子,皮肤粗糙得如同多年的老树皮一样。

“咋又这么早来啦?天凉坐墙根阴得慌,您病了谁照顾鹏鹏呀!”下课后的刘菊峰赶紧迎过去。

老人是学生鹏鹏的爷爷,孩子两岁时,父亲因意外去世,妈妈也走了,爷爷最爱到学校看鹏鹏读书,他做梦都盼着孩子能好好读书,靠自己走出去。

每当这时,刘菊峰都会更加坚定信念:“教好这些孩子,让这些孩子走出村子,开创更好的生活。”

孩子,别怕

刘菊峰,山西大同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成为阳原县六马坊小学的第一名特岗教师。

初来乍到,几间破败的青瓦房、斑驳的墙壁和桌椅、尘土满满的地面……让这个年仅21岁、满怀青春热情的女孩充分体验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里有6位老师,平均年龄比她大两倍还多。

深思之后,她留下来了。同样是农民的儿女,她深知农村家庭培养孩子的不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这些农村孩子的命运。

“来到学校第一天,孩子们用羞怯的眼神看着我,满是自卑。”刘菊峰回忆。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刘菊峰开始家访。

越了解越心疼,越心疼,她的决心就越大。

她一直以为村里的贫困程度是可以接受的,无非就是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直到走进学生小涛家。小涛家屋里比外边暖和不了多少,乌黑的墙壁空无一物,满地狼藉让人无法立足,炕上黝黑的被子,枕头泛着油光。小涛的母亲满头污垢、两只手插在袖子里,不停地打转哼哼着。原来小涛的父亲早年受伤后,由于没钱治疗导致左胳膊肌肉萎缩,母亲患有重度精神病。最不幸的是,这个家里原本唯一健康的孩子小涛又被查出患上胶质母细胞瘤,这种病很可怕,肿瘤会不断再生,随时危害生命。

了解到这些后,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心疼地把小涛抱在怀里,哽咽着,不知如何安慰他。从此,她经常会给小涛买些小文具、买点吃的喝的,多次为小涛在各种慈善平台求助,申请捐款。小涛在两次手术后,学校不敢接收他,生怕出现危险,刘菊峰冒着风险硬将小涛留在班里,她流着泪说:“孩子生命不知道哪一天终结,他只要爱读书,咱就让他有质量地度过每一天。”

2012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刘菊峰正在宿舍洗漱,一个衣衫破旧的妇女推门而入,语言含混地说:“老师,俺家在二里外虎头梁,你快做做我孩子工作,让她再回学校念几天书,她不听我的,成天在家啥也不干,不是睡觉就看电视,叫她打工也不去。”

刘菊峰家访过这个叫心悦的孩子,孩子父亲智力不及常人,母亲是外地人,被人贩子拐卖过两次,精神一阵清楚一阵糊涂。老两口平时给别人放羊,但因为不会算账,经常到年根又欠下一堆饥荒。孩子心悦因此内心自卑,辍学多次。

她二里路上不知跑了几个来回,心悦终于回来了。

刘菊峰找到之前和心悦发生过矛盾的孩子一起了解她、理解她、帮助她,每逢下雪、下雨,刘菊峰会把心悦带回宿舍,给她洗澡、做饭,陪她聊天,温暖她,帮助她,心悦每次遇到家里的困难,刘菊峰都积极地帮忙解决。

暑假里,在刘菊峰的邀请下,心悦带着弟弟第一次来到县城的政府广场,他们在喷泉边跑来跑去、欢呼雀跃,像两只快乐的小鸟。那一刻,刘菊峰心里直翻腾:“扶起心悦就等于撑起他们这个家,一定要让心悦多学知识走出虎头梁,走出农村。”

在刘菊峰长期的关注下,原本自卑的心悦越来越出色,小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阳原县重点中学。

孩子,你行

在农村,因为家庭影响,很多孩子的读书兴趣并不高,刘菊峰就做起学生心灵的“按摩师”,帮助学生鼓起远航的风帆。

课下的刘菊峰是和蔼的,课上却严厉无比。当天学过的课文必须背会,作业必须写完。一天,一个叫孙鹏的孩子逃课,学校、家长急得团团转。寒冬腊月,刘菊峰和多位村民从上午找到晚上,才借着手电光,找到了躲在草堆里的孙鹏。

孙鹏的事给刘菊峰提了醒:对学生严厉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法,不能硬来。

这之后,刘菊峰为孙鹏量身定做了一套作业方案:会写的作业划蓝线,第二天角色互换,让他当老师给老师讲,不会的划红线,老师给他讲。最终,曾经不爱学习、讨厌读书的孙鹏,小学毕业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学。

说起曾经的自己,孙鹏都会骄傲地说:“刘老师说我能行,我肯定能行!”

刘菊峰对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孩子性格脾气都了如指掌,对每一个孩子都倾尽心血。她清楚地记得,一年级开始,她从识字写字抓起,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手端正的方块字,每一个孩子都能背下很多古诗,就连学过的每一篇课文和笔记都能流利地背下来。她一遍遍地告诉这些孩子们:“你们能行。”孩子们也用实际行动回馈她:“老师,我们能行。”

刘菊峰说:“我深知农村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贫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观念上的贫困,正所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些孩子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唯一希望,只有点亮他们的读书梦,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孩子,走出去

2013年,刘菊峰按时入编并享受公办教师待遇。

村民们担心不已,怕这难得的好老师走了。

他们不知,走过最初最清苦、孤独的岁月,刘菊峰坚守的心早在六马坊村生根发芽。

刘菊峰说:“我忘不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忘不了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忘不了村里人对教育的殷殷期望。”

她经常想起,刚到六马坊小学时的感动,前两天,夜晚是她最害怕的时刻,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偌大的校舍只有她一人,想去厕所都得提上一根棒子为自己壮胆。第三天,她的学生韩连芸找到她,“老师,不用怕,我陪您睡”。这一陪就是六年。

现在的六马坊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学校建起了新校舍,孩子们有了图书馆、活动室、微机室,就连黑板也用上了多媒体,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环境。

一些村民在县城买了房,把孩子带到了县城读书。

刘菊峰既失落也开心,为这些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开心。但她并未因此懈怠,她不断反思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绞尽脑汁为孩子们举办各种活动,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她组织了六马坊小学建校以来的第一节语文公开课。从识字、写字到词汇量、造句能力的思维拓展,最后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课文讲解,她讲得神采飞扬,孩子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争先举手、热烈讨论。

刘菊峰要求自己班上的孩子每天穿校服;她还带领孩子们捡废品、卖杏核,给班里增添教具、卫生用具,给孩子们买奖品,孩子们热情满满;班里举行“阅读小明星”评选,孩子们你赶我追,在书香中充实而快乐。

在乡村学校办学规模普遍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六马坊小学的学生从2010年的65名增加为现在的100多名。

今年教师节前夕,刘菊峰作为全省6名师德代表中的一位,参加了全省教师节座谈会,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接见。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六马坊小学的校园里,一所越来越好的乡村学校又开始了全新的一天……

(作者:张家口新闻网记者孙琪然 田小艳 通讯员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