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当然是指有名气的教师——那些被学生、家长、同行以及学校、社会广泛认可的教师,这个“广泛认可”,就是知名度,就是名誉或名声。
这个“名”,可能源自该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与优异的教学成绩,也可能来自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名师大多成名在课堂教学或者育人工作之中。
知名度高的教师,其行为影响力无疑更大,在我看来,名师仅仅守着自己的“名声”是远远不够的。
名师更要当“明”师
名师必须是“明白之师”,在教育教学上要让学生明白清楚地知道知识的脉络与做人的道理。讲课最好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能吸引学生愿意跟着老师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即使在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或者班级执教,也能够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带领学生拨开学习中的迷雾,让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的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名师也必须让同行、同事明白“怎么样才能成为名师?名师身上有哪些特别的品质?”是课上得非常好,还是学术研究非常深入?是课题做得扎实,还是循循善诱,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带给同事正能量?名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常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学法的指导,能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一些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其学识、人格也都有着独特的感召力,对同事、同行的专业成长有积极影响。
名师还应当是“明日之师”。教师教学生两三年或者至多五六年,但应该想着学生未来生活道路的20年、30年、50年。我赞许李希贵先生的“为40岁做准备”主张,也就是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情怀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怀大爱心,做小事情,而不是急功近利甚至沽名钓誉。我经常想,如果若干年后,有那么一名或几名学生在他们成年之后,谈论起他们的中学生活时,首先说出的是我的名字,那我就是一名成功的教师。
另一方面,名师也应当为明天的教育事业负责,使自己能够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能够胜任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何才能不落伍或者不与学生产生巨大的代沟呢?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我,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我,在不断创新中丰富自我,才能追赶上时代疾速的步伐。从许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会在阅读中找寻人生之趣,在思考中培育生命之志,在研究中享受学术之乐,在提升中感受生活之美。
以“铭”促专业成长
从词源来看,“铭”最初是指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实等的文字,后来也指用来鞭策警惕、勉励自己的文字。按我个人的理解,一位名师如能让人铭记,必须写作——写一些用来记录、激励和警醒自己与同行的文字。
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研究成果或者创新思路等付诸文字,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要注意精巧立意、生动表达,换句话说,教育写作,也是伴随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造的过程。
名师不妨成为当地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记录者、创造者,更要成为自己教育生涯的记录者、创造者。很多名师都是满腹经纶,激扬文字,著书立说,从而达到“传道授业”的目标。其实任何一个名师学习书写的过程中,都是用生命在记录、在实践、在创造。
在“鸣”中完善自我
名师之鸣在于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和发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态度和教学主张。
当前,基础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在一些会议或者论坛上,某些名师聚集在一起更多是互相捧场和附和,而不愿公开地批评质疑。换言之,在学术问题上很多名师之间只有虚假的“共鸣”,而没有真正的“争鸣”。
此外,除了教学,在教育管理等方面,名师也不妨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因为名师的主张,也许可以有效避免教育决策中的一些缺陷和失误,这种“争鸣”可能给相关部门多一种参考意见,或帮助其他教师以另一种视角看问题。
同时,名师也不要怕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情,名师应以宽厚包容之心对待争鸣甚至非议。如果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质疑,名师能更早地更好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断地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