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的日子,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乡村振兴’的概念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讲台上,陈慧敏侃侃而谈,坐在下面听课的全是研究生。陈慧敏是南京林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也是该校水杉支教团的成员。上学期,水杉支教团成员27次走进思政课堂,分享支教经历、传播志愿精神,让思政课堂生动了起来。陈慧敏说:“是支教的经历磨炼了我,给了我走上讲台的勇气和底气。”
行万里路,课堂知识活起来
陈慧敏上的这节思政课是由南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辉发起的“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项目。水杉支教团自2013年成立以来,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志愿者前往四川大凉山、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开展为期一个月以上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6年来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该支教团也多次荣获校“十佳社团”等多个奖项。
郭辉说,这个项目的起点源于一次课堂辩论。2013年,郭辉在为学生们主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安排了一场课堂辩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有好多名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在对于中国整体社会现状不了解的情况下,言辞激烈。”郭辉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带领他们去实地了解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当年暑假,一行7人的小团队踏上了前往大凉山的征程。
尽管每年的支教生活只有1个多月,但郭辉每次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成长与转变。在总结会上,参与支教的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在城乡发展的差异中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的在看到大山上生长的优质生态农产品时领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有的在处理生活习惯的不同之中明白了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面对信息广博、思维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照本宣科的思政课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思政课理论入脑入心、铸牢思想之魂。”郭辉说。
做一件事,社会责任扛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知识放飞留守儿童的梦想,郭辉和水杉支教团的成员们6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坚守着这个“初心”。成员自由招募、费用自己筹集、场所自己联络……他们在大凉山中来来往往的身影变得越来越笃定从容,从第一年的7个人,到去年暑假的50余人。
除了支教,郭辉还动员学生们为乡亲们“做一件事”: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尽力为他们留下点什么。面对当地彝族传统文化遗失的现状,学生们发起了“彝族文化传承”项目,编写了《彝族文化传承讲义》,帮助当地少数民族社区传承民族文化;针对城市儿童中“自闭症儿童”群体,志愿者为他们举办画展,帮助他们向世界打开心扉;水杉支教团今年还开发了一个新项目——“水杉—树河生态农产品销售服务”项目,通过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帮助当地老百姓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实现增收。“在乡亲们迫切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行动是有力的,也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陈慧敏说。
“支教活动中,我们为留守儿童带去了知识和欢乐,让孩子们的假期变得有意义,使乡村变得更美好。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真正走进社会的实践者,学生们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郭辉说。
课堂宣讲,志愿火炬燃起来
“大家都听过‘精准扶贫’这个名词,但我曾亲眼目睹了‘精准扶贫’的实效。”宣讲志愿者李欣一边在讲台上讲述她在大凉山的所见所闻,一边向大家介绍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效。台下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与李欣进行交流。
这学期,像李欣这样在讲台上进行宣讲的志愿者一共有9人,他们都是暑期前往四川、新疆等地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回校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思政课堂上的“小老师”。主动将思政课堂交给“小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华强说:“他们讲得很生动,学生们也听得很认真,这样的课堂形式非常受欢迎。”
“思政课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作为林业特色高校,南林大始终坚持扎根广阔乡村,用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案例教育青年学生、丰富思政课堂,用思政课点亮青年学生信仰、点燃生态文明之光,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