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最光辉的职业必当以最崇高的德行予以持戒,这是每一位新时代教师应有的自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市场思维在人群中的误读愈发深入,强调职业的纯物质属性成为一种新社会思潮,且大有蔓延之势。一些人认为,职业就是一份工作,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做自己的事领自己的钱即可,无论何种职业均是如此。诚然,在物质相对充裕的今天,任何职业都理应满足物质需求,毕竟普通人的自我发展、家庭建设都要依靠工作收入,空谈精神理想、不顾个体生存状态是不道德的,是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悖的。但是过于强调职业的纯物质属性亦是绝对不可取的。不仅会葬送自己的前途,还会危害国家伟大事业的进程。
教师职业于中国而言,是在孔夫子手里发扬光大的。孔夫子之前的教育是被贵族垄断的特权,后来时局动荡,夫子于乱世将之带入民间,周游列国因材施教,培育了七十二贤,虽行束脩之礼,但也不是绝对程序。譬如家境贫寒的颜回,夫子教育之亦不遗余力,后更有颜回早逝,夫子悲痛:“噫!天丧予!天丧予!”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饱含“惜才爱才,不计回报”之德。时至今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师德成为师者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教师”的论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应当具备的德行,即师者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有理想信念强调教师应有政治之德,要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为党育人的理想信念,教会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教师之所以能安心“传道授业解惑”亦离不开党对教育、教师的重视。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旗帜鲜明地跟学生讲清楚理想信念与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透彻明晰地强调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中,才能免于走上弯路、歧路,才能立志高远,不负时代。
有道德情操强调教师应有良好品德,要时刻关注自身作为社会角色的公私德,确保身正足以为范,引导学生遵守道德、成长为维护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育场所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对于心智相对不太成熟的学生而言可能产生终身影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要主动接受道德约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趣,提升融入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有扎实学识强调教师应有专业之德,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操守,练就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帮助学生树立崇敬科学、用专业本领回报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扎实的学识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前提条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这一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教师专业之德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养成,要从认识上改变“差不多”的错误观念,要做到精益求精、终身学习,用扎实学识引导学生加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队伍,培育一代又一代懂科学、本领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有仁爱之心强调教师应有大爱之德,要坚守从教的爱之初心、守护爱之源泉,用广博的爱去教化学生,教会学生用爱去与他人相处。受限于年龄、成长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学生可能会面临诸多发展困难,存在诸多不恰当言语和行为。教师当以仁爱施之,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与深爱,促使学生懂得爱、懂得爱自己和爱他人,为构建仁爱的社会添砖加瓦。
总而言之,师德有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涵和规范要求,亦包含时代发展所嵌入的新元素,为师以德既要遵从教育的本质属性,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即“满足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师岗位,德是履行好相应的岗位职责,是关心每一位学生,是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最大可能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所期盼的应当是:尽己所能唤醒学生去做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事业。我也始终相信终有灵魂唤醒灵魂的一日,那必是“为师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生拱之”的人间圆满。
(作者:黄涛,系开封大学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