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治理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袁福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10-18 阅读量:0

近期,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江西省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高职学校治理专题研修学习,先后聆听了全国诸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让我对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有了新理解。下面,结合我校治理体系建设,谈几点体会。

一、意义与价值

(一)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国家对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在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使其成为学校开展治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构成高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是衡量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指标,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和必然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高职院校须将“治理结构优化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上作出相应的创新和变革,向主体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激发内生动力,集约管理成本,以适应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律,推动院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规模不断增加、变大,也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时代,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建名校的愿望,要建名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必须不断提升。

(三)双高校建设的固有任务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规定了“双高计划”10个方面的改革建设任务,即“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为“五提升”中的建设任务,与第二项“加强党的建设”有较大关联性。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聚焦关键改革领域实施的5项行动计划中包括“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二、心得与体会

(一)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不能都归于校长,每一位管理者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一名管理者,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要当好一名管理者,首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因为,管理者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二)学校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更新观念

以人为本,以和为主,提高管理有效性。人是管理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赋予现代学校管理的崭新的时代内容,管理既是对师生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师生的尊重、培养和激励。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照顾人、尊重人,它不是溺爱式地迁就人,而是全方位地尊重人、发展人、锻炼人、提高人。

(三)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每一位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从而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必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管理。

(四)学校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发扬团队精神、发挥教师潜力。

二十一世纪虽然是个性化的世纪,但是并不意味着协作会有丝毫的逊色。完整地说,二十一世纪应该是协作精神的世纪。由于追求个性化,人类更需要协作;你想要实现自我,就必须融入整体;而整体价值的实现又必须依靠个体间的协作。现今,团队精神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时尚。大凡成功的学校,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学校领导要鼓励团队中的每一个教师发挥创新精神,敢于打破成规,提出新想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避免内耗。

团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发现,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任务完成得更加彻底、更加富有效率,与学生的沟通更为直接,团队成员在处理难题时互相提供支持,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总结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学校文化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学校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的互相融合,将是二十一世纪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

总之,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能否识人用人、发挥全体教师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远景;也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身价,学校其他管理者一定要积极配合好校长的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