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是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国家级建设项目,旨在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教育领域先行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手段全面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快速发展的复杂环境中,要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形成对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认知,把握治理现代化的阶段性,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从关键要素出发,既要把握住客观情况,也要用发展的目光分析问题,抓住重点、明确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高职院校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根”和“魂”,为构建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思想保障。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始终不得动摇。
二、推进依法治校
突出章程地位。章程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根本遵循,是现代大学法人设立的法律要求,更是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学校提升治理水平,既要明确章程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又要遵循章程的规定。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有关职业教育文件的精神,完善学校章程,明确权利义务,厘清治理结构,实现依法治校,同时进一步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治理制度设计,健全制度体系,为学校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形成以章程为核心、以各项规章制度为支撑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会制度、校长办公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财务制度等核心制度,助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开展协同治理
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学校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等载体,以学术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为纽带,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以及学校师生代表等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实现共享共治。通过教职工大会、工会促进教师群体参与,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吸引学生群体参与,充分利用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多元主体参与。
四、深化机制改革
第一,治理重心下移。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日趋扩大。从内部管理权限来看,只有精简管理层级,下移管理重心并强化目标管理,才能自下至上释放办学活力。一是责权利界线逐步清晰。理清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人事管理、经费划拨、教育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责权利,明确二级学院在教学环境、资源使用、人才引进、考核激励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等范围。二是学校深化放管服,对二级学院充分授权,权力逐步转移到二级教学单位,逐步提升他们的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让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第二,深化二级学院改革。学校治理重心下移后,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变大,提高二级学院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成了重要任务。要建立优化二级学院运行机制,设立多主体参与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的作用,支持二级学院办学。要建立健全二级学院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强化目标管理、过程监控,形成责权清晰、分级负责、运行顺畅的二级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