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塑造学生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德育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竞争力,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中职学校学生求职就业、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手杖,更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础工程。
一、 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1.面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的严峻挑战,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求职择业等方面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同时,中职学生普遍处在青春期这一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升,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性格活泼好动、情感炽热强烈、行为叛逆且心智不成熟。这些身心变化的“叠加效应”,更是不断冲击着他们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防线。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者对数十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占比30.1%,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占比69.9%。
3.中职学校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强,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中。调查显示,许多中职学校领导强调学校早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却对课程效果和开展情况不甚了解。还有领导把该项工作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考核的“面子”工程,理念上“重专业、轻心理”,既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具体落实。第二,中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晰,容易将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行为问题混为一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15所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德育课、文化课教师担任。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无法针对学生所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与误解。许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病耻感”经验,认为凡是去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不正常、有精神疾病的人,因此在面对自身心理行为问题时,常常回避或者掩饰。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以“明确保障管理,加大支撑力度”为理念建设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增加专兼职教师人数。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薪酬福利分配制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文件,吸引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加入,还可聘请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心理学从业者担任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汲取先进经验,弥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打造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专、兼、聘多种形式相结合,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点组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专业培训原则上不低于40学时或至少参加两次的专业学术会议,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去、请进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增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课讲什么、怎么讲,心理健康活动办什么、怎么办。三是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帮扶、资助、奖励等方法,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减少师源性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只有做到自助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学生,只有解决了自身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避免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危机干预中出现反噬现象。
2.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定位问题
“立德树人”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必然要求。确保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引导中职学生坚持政治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保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题中之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这需要从育心育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服务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入手
3.以“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核心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随着新时代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必须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内涵、新意义,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要求相关人员对“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具体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作者单位:赣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