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原创:郭斓 敖美蓉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25 阅读量: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谈及精神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的强大作用,并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重要理念。2021年9月29日,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得到党中央批准。在新形势新征程中,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有的时代价值,推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事业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重大课题。

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既要注重高校思政课教学历史经验总结,又要直面于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情况,还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合理性和新颖性。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就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师思想引导和教学能力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对精神谱系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准确理解把握精神内涵,熟悉代表人物的典型事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校专业的了解,考虑高职学生的专业属性,选取不同专业领域的典型代表将精神谱系贯穿于教育教学中。

二是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以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为主,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六个章节分为多个专题,并设置若干个与精神谱系主题相关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分工协作,采用任务驱动、主题研讨、观点辩论、视频观摩、社会实践等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领会知识,提升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诱思探究”翻转式“学”精神、“红色故事”启发式“思”精神、“述说唱绘”美育式“践”精神、“读讲辩演”分众式“悟”精神、“流动课堂”情景式“行”精神,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中安排与课程重点、主题和精神谱系相关的实践作业,如:制作主题手抄报、诵读主题红色家书、编排主题情景剧、拍摄主题微视频、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瞻仰烈士墓、结合专业谈感想(谈谈职业院校学生如何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成长为“大国工匠”;谈谈职业类院校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谈谈如何结合专业为人民服务)等实践活动。

三是创新教学体系构建。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融入的重中之重。教学团队要系统地将精神谱系作为一条精神主线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系中,从而保持精神谱系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进行学习和领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共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呼唤学生以青春朝气迎接时代挑战。可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女排精神、“三牛”精神、丝路精神等引导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一章以“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为问题,可引导高职学生在“两弹一星”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以袁隆平、屠守锷、钟南山、王亚平等典型人物故事,诠释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可以让学生明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高度统一;第三章可通过抗美援朝英雄、时代楷模、抗疫先进个人等典型,将抗美援朝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以改革开放、“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等事件,讲述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讲透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第四章通过黄大年、李兰娟、抗震救灾模范等典型人物,将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融入其中,诠释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第五章以黄旭华、吴孟超、黄文秀等先进典型为例,引导青年学生学习脱贫攻坚精神、劳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张思德精神,让高职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付诸实践;最后一章则以守法诚信经商的典型为例,融入企业家精神,引导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高职院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意义非凡,是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和力量,并将其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时代价值。

(作者:郭斓,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委宣传部干事;敖美蓉,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