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是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的第一框内容。该内容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其内涵与外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中职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概念相对较陌生,需要教师深耕教材、挖掘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加强理解;并且中职生正处于思想多变时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日益发达、外来文化层出不穷的现状下,容易出现文化不自信等情况,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唤醒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加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在设计教学时,遵循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教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根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活动化的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师讲生听”的一统课堂局面。并且以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程中收获知识与能力,感受文化自信,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现实意义。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确保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及独特价值,又要引导他们认识文化在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价值、主要内容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和掌握革命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及重要价值;了解和掌握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举措和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并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受、认知和运用能力,自觉传承和践行中华文化。结合学生实际设定核心素养: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团体意识和分享意识;在寻找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革命文化的内涵及重要价值、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举措和意义的教学重点,将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来突破。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注重创新与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导入环节中,以“教师展示+飞花令”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着传统服饰马面裙,在师生问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地揖礼,并清唱京剧名段《卖水》;其次向学生抛出问题“今日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寻找答案,并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均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用飞花令——寻找中华文化符号。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拼。教师小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以此烘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知识点时,采用习总书记“视频+教师引导”的形式进行。首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接着教师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播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部分讲话内容”视频,引导学生明确途径和方法: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讲述革命文化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精神;通过阐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我们在对第一节课进行小结时,可以采用“音乐欣赏+学生小结”的形式。欣赏大型纪录片紫禁城的主题音乐《天地龙鳞》,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进行革命文化讲解之前,首先用电影《长津湖》的图片来展示和提问:《长津湖》电影是根据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战役中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的长津湖战役改编而来,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牺牲、勇于保卫祖国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大好河山对比残酷战争,美军大鱼大肉对比我军冰雪土豆,江上安宁的渔民生活对比战场的血腥厮杀,人民朴素的渴望和平对比战争的残酷,提醒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自强不息,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抵御外敌。
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弘扬革命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五、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两节课就可以完成了,我们更多还要关注思政课堂以外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注重教学的实践与应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验文化的力量。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创作文化作品、参与志愿服务等,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其内涵与外延,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的实践与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和高度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学生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使之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南充市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