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第7课“珍视亲情 学会感恩”。本课包括两框,第一框“浓浓亲情,相伴一生”,阐述了亲情的重要作用和亲子关系的不同类型;第二框“理解父母,学会感恩”阐述了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及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恰当方式。两框内容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侧重从认知和情感体验角度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的重要作用,了解亲子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提升学生为营造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努力的动力;第二框侧重从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化解亲子冲突,增进亲子之间理解和信任,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父母。两框内容联系紧密,依次递进,引导学生维护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感悟亲情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的博大与深厚,学会理解和感恩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亲情的重要性和如何理解父母对我们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学习,将尊重父母珍视亲情作为我们的基本能力。
3.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懂得将珍视亲情、理解父母培养为自身的内在意识,以保证在以后的生活中珍视亲情,养成尊重父母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化解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会化解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次授课运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运用鲜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案例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能够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化解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逐步提高维护和谐亲子关系的能力,促进家庭幸福。
二、案例描述
(一)设计思路
根据本次授课内容,我们以“如何对待长辈的唠叨”为议题,共设置三个教学环节,即“一封信,感悟亲情贵”“一种爱,夯实人生路”和“一生情,感谢父母恩”。其中教学环节1对应第一框内容,教学环节2、3分别对应第二框第一、二目内容。另外将政治认同、健全人格、公共参与三个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尊重长辈,学会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
(二)教学环节
1.环节一:一封信,感悟亲情贵
(1)课前准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相关论述。
(2)设计活动: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父亲习仲勋88岁寿宴时,写给父亲的一封拜寿信案例。
(3)创设情境:结合课程内容及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传承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思考父母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4)讲授相关知识点。
2.环节二:一种爱,夯实人生路
(1)课前准备:学生根据教材“阅读与思考”中呈现的父母“唠叨”的日常话语,按照分组情况,要求每组同学选取其中2—3个,自行设置日常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2)设计活动:按照课前安排,邀请每组同学扮演父母进行表演。
(3)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话语吗?”,并请扮演“父母”和“子女”的同学在分享自己“唠叨”时和听到“唠叨”时的感受和想法。
(4)讲授相关知识点。
3.环节三:一生情,感谢父母恩
(1)课前准备:让学生熟悉课程内容,按照教材“启思导行”要求, 按时完成内容填写并提交,最少填写3—6条, 课堂上按照分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
(2)设计活动: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填写内容,进行分享,在增强班级感恩氛围的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常怀感恩之心,践行感恩之举。
(3)讲授相关知识点。
三、案例反思
本次课程共设置了“一封信,感悟亲情贵”“一种爱,夯实人生路”和“一生情,感谢父母恩”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父母、尊重长辈,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本课程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寓活动于课程内容之中,运用鲜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案例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相互融合,让学生了解亲子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正确看待和处理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逐步养成感恩的品质,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和其他长辈,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作者单位:韶关市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