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一则大学生抑郁症的处理与思考

原创:刘敏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7-08 阅读量:0

一、案例介绍

周某,大一学生,女,性格内向,自我评价低,人际关系一般,学习成绩一般,与母亲关系差。

2021年6月20日,学校咨询中心的网络平台收到该生的求助消息,自述数学考试没考好,情绪糟糕,想要缓解这种状态。该生患有抑郁症,且长期服药,自从入校以来,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是该生之前一直拒绝与学校心理老师有面对面的连接,为此不敢直接电话联系,只能通过求助平台,建议学生面对面咨询。2021年6月21日,周某主动上门求助,在与周某交谈中,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一场数学期末考试中,自我感觉没有考好,自责内疚情绪较大,自我评价很低,自认为什么都不会,自我的核心信念就是我不行,我很差,同时轻生的念头已经持续一个多星期,但是顾及父母家人,又放弃了。且在数学考试的前一个月,在医生的建议之下,已经停止用药一个月了。同时,我还了解到周某的原生家庭并不和谐,父母关系一般,周某是老大,有弟弟妹妹。父母对周某关心较少,母亲的性格比较强势,在周某记忆中,母亲经常批评责骂周某,对周某取得的成绩也没有及时肯定。父亲相对理性,遇到问题喜欢讲道理。所以学生目前遇到问题,不习惯表达,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习惯闷着不说,自认为说出来也没有什么效果。高三期间,因一次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导致自己陷入较崩溃的状态,后来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抑郁症,自从生病后,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有所好转,但自己觉得别扭。

综上所述,该案例反映的是原生家庭教育和心理疾病引发的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受阻等问题。

二、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在案例中,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1.督促周某去医院复查,继续用药治疗,使其正常生活,顺利完成学业;2.引导周某认识自己病情与原生家庭有关,处理好与母亲的关系;3.帮助周某重建自信心。我遵循研判、转介、疏导、恢复的思路努力帮助周某。

(一)合理研判,及时转介

综合周某近期的认知、行为表现、生理状态以及自杀的念头,我初步判断周某处于抑郁发作状态,介于她的情况比较危急,随时可能出现自杀的行为,需要及时转介就诊。于是,我立马上报给分院书记以及校心理咨询中心。经过综合研判评估后,咨询中心建议尽快就诊。

我当即联系周某的家长,告知其周某的情况,并让他们尽快来校带周某去治疗。第二天上午周某在其父亲的陪同下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焦虑状态,继续服药治疗,暂可继续在校就读。

(二)家校联系,相互配合

周某的问题其实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的不作为以及过于理性的说教,母亲则是采用严苛、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借助一次家长的访校,以及后期的微信和电话沟通,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家长能够多关心、多肯定周某。周某父母也因为孩子不断生病,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开始反思如何与周某更好地相处,重新建立理解和信任的良性关系。周某后来反馈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较之前有很大的转变,虽然自己感觉有点别扭,但是周某慢慢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三)疗愈创伤,积极引导

与周某的几次谈心谈话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周某认识自己目前的状态可能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相关。在相对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与不自信,就如周某一样,遇事后脑子中出现的自动化思维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可以等消极否定的想法。周某慢慢认识并接受这个观点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行为的理解、接纳和放过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去尝试理解父母,也去分析父母的行为模式,就如同分析自己的应对方式一样,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接纳父母的过程,同时练就自我疗愈创伤的能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艰难困苦,此时的我们不能总活在过去的创伤中,需要增强自我疗愈的能力,方能不断地成长。

(四)多方助力,定期跟踪

在此之后,我一直与周某保持定期沟通,除了病情的问题,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任何问题她也会及时向我咨询,我们之间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且沟通的过程中,不只是给她提建议和方法,而是采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她认识到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付出不一定会有同等的回报,让她的“应该”“必须”“一定”等绝对化观念得到转变。同时鼓励她和室友、同学多多交流沟通,促进相互理解,遇到问题能够采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和应对方式,让她认识到寝室和谐生活是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为基础的。

三、总结反思

根据周某的辅导实例,反思我们辅导员工作,我认为在对待类似学生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专业素养

近年来,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作为高校一线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不断增强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方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健全心理档案

本次案例中的个案,就是心理档案中重点关注的学生,所以才有一点动静,立马引起高度的警惕,避免心理危机的出现。为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辅导员及时排查异常学生,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因此,在新生入学前、心理普测时、平时工作中都要留心心理异常学生资料的及时归档。

(三)建立信任

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工作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通过恰当的辅导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而这些的基础是建立信任,建立信任才能让学生遇事愿意和我们说,向我们寻求帮助,也有利于学生个人情绪的宣泄和排解,给我们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长期跟踪

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我们需要与他们保持长期的联系,及时表达我们的关心和关注,这不仅温暖学生的内心,更能给他们带去强大的动力和鼓励。

(五)加强家校间的联系

心理异常的学生一般来说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家庭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此,要处理心理问题,势必逃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能够将父母、家庭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会有很大的助力。要加强家校间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高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