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绪内耗,活出真实自我

原创:陈芷妍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7-18 阅读量:0

作为一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以下四类心理问题较为多见:一是考试焦虑,在面临期末考试或者专升本考试时,感到压力较大,想学但学不进去,复习拖延;二是亲子矛盾,部分学生与父母缺乏沟通,经常吵架,亲子关系不良;三是对未来迷茫,对大学生活缺乏规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感觉忙碌但碌碌无为;四是人际交往困惑,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情绪内耗,与同学之间有摩擦但不知道怎么处理,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其中人际困惑是普遍存在且突出的问题,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雪,女,大二学生,来自四川,有一个大她两岁的姐姐在另一城市读大四。因人际关系和情绪困扰自行前来心理中心寻求咨询。学生以前没有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就诊经历,没有身体疾病,近期未遭受重大事件,但最近容易悲伤哭泣,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来到咨询室时情绪状态较为低落,似乎有点想哭但忍住了。
小雪自诉在人际关系上感觉比较内耗,目前是3个朋友一起玩,但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被忽视的,另外两个人讲话时很开心,但感觉自己在一旁插不上话。虽然知道她们并不是故意孤立自己,但是总会感觉心里不舒服,希望如果只有2个朋友就好了。大一时有过另一个朋友,在同一宿舍,一起玩的时候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不重要,感觉比较讨厌她,后来她有了另一个朋友,两人就没有在一起玩了。

最近感觉头、颈部肌肉很紧张,去做过中医理疗,有一定效果,但是每当感觉内耗时就会复发,和朋友在一起时不放松,说话比较紧张。高中时有过被孤立经历,害怕朋友不喜欢自己。在家里爸爸很凶,姐姐一直比自己优秀,觉得自己不好,父母更喜欢姐姐,也只会和别人谈论姐姐,好像自己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感觉自己是不被家人关注的,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二、案例分析

小雪正面临人际交往的困扰,感到孤独、无助,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自我认知偏差,自我否定。如与朋友一起走时,别人不讲话,就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自己不重要,自己不被别人喜欢,认为自己是无趣的、差劲的、没有价值的。小雪对自己评价较低,习惯于将外界的一些事情归因到自己身上,存在不合理的认知偏差,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导致了较多负面情绪的产生。

二是家庭支持不够。父亲一直采取较为严厉的教育方式,说一不二,因此小雪在家里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和父亲产生争执。由于姐姐的学习成绩好,父母更看重姐姐,导致小雪在家里常常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常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不被朋友重视。

三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一般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不 会主动反驳她们。很希望有朋友,但在行为上是回避的、退缩的。

三、思路举措

小雪在人际交往中较为退缩,容易产生负面消极的认知偏误,害怕同学孤立自己,因而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表现出躯体症状。一是增强自我肯定。根据萨提亚模式中提到的“种子模型”,每个人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有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如有爱心、有责任意识、理智、冷静、勇敢、严谨、关爱等,但是常常没有看到冰山模型中最深层的生命力的部分,就好像宝石蒙尘。小雪因和朋友一起时插不上话,产生了抑郁、失落的感受,进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好,核心是要帮助小雪增强自我肯定,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引导小雪看到其实她有很多的优点和资源,比如她担任院学生会心理部的部长,协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可以看到她是有能力的、上进的。二是调整认知偏误。根据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雪看到认知三角。当小雪的另外两个朋友聊得很开心时,小雪的认知是“她们不喜欢我,我是可有可无的,我无法融入她们”;产生的情绪是孤独、失落,头颈肌肉紧张;行为是自己低着头在一旁刷手机。但是朋友看到小雪的行为可能会认为她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不会主动找小雪说话,这样变成了一个负面认知三角的循环。引导小雪在与朋友交往时可以做出一点改变,比如认真聆听朋友的对话,与她们多一些眼神交流、带着笑容等,释放积极主动的信号。三是主动投身活动。小雪作为学院的心理部部长,在活动组织和参与方面存在优势,可以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主动与他人交往,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四、经验启示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的心理困惑不是仅仅在心理咨询室中解决,也需要在各类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融入心理育人元素,给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只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学校所有的教学、服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共同负有责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都要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家校消息互动闭环链条,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三是推进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建设心理育人实践体系,将实践活动分为自我体验、人际关系、学习提升、热爱生活四类,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设“解忧便利店”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打通心理服务“最后一米”。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部分学生觉得所在学校不够好,进而认为自己不好,甚至将人际交往中他人中性的行为解读为负面行为,觉得别人也认为自己不好,由此进入了负面的循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加速确立,技能报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高职学生的优秀品质有时就像蒙尘的宝石,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洗涤尘土,挖掘潜能,让学生建立自信、绽放光彩,走出情绪内耗,更好地成为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单位:湖北高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