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尺讲台 坚持“三个务必”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职业院校教师成长

原创:蔡鑫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8-29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开宗明义向全党同志提出新时代“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确保我们党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之后,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走好进京赶考之路。今天,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三个务必”,是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的守护与引领,是提醒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坚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要始终坚持“三个务必”,立足三尺讲台,在教书育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职业生涯中始终笃行不怠,在风险挑战中坚持敢打必胜,走好职教赶考路,传好历史接力棒。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强国目标提供人才资源。高素质人才应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自起步以来,黄炎培、陶行知等职业教育先驱就将“敬业乐群”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首要培养目标。职业院校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学习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将道德修养作为立身、立学、施教之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专业发展上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改革中展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在教书育人中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备好、讲好、总结好每一堂课,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做好“经师”,成为“人师”,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培育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养有职业理想、有职业道德、有职业知识、有职业技能、有职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甘当人梯、终身学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培养新能力、适应新变化的职业,职业院校教师更是如此。职业院校时时面对产业的新业态,产业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也面临学科和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被时代发展淘汰的风险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较2015年版新增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碳排放管理员、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和运维人员等168个新职业,取消电报业务员等10个职业,净增158个职业。职业院校教师应当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保持“空杯”心态,树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沉下心来坚持终身学习。甘于寂寞、甘当人梯,坚持教学相长,主动了解新生代学生的成长特点,紧盯产业前沿趋势,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对产业新趋势的洞察力、对教育新方法的运用力。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产业往往走在教育前面,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迟滞于产业需求,这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克服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主动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处理好传统专业和现代专业、一体化设计与特色设计、分段培养与系统培养等方面的关系,始终有能力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服务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

三、坚持执着坚守、开拓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经常走访职业院校、勉励职业院校师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到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体系已基本定型,职业院校硬件设施正在加快更新。以宁夏为例,目前全区所有职业院校均建成校园治理达标校,依法治校、校园治理体系已基本健全。宁夏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职业院校校园设备设施、数字化资源和应用服务能力提升成效显著。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教师。职业院校教师要在思想上增强对职业教育的自信,充分领会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新定位,扎根职业教育。要在行动上主动融入职业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涉滩、爬坡、闯关,主动投身改革洪流。锻炼斗争本领,立足一线教育教学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破除教育教学藩篱,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优化学科和课程质量控制和评价方式,突出技术技能导向,突出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职业院校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三个务必”,乘风而上、扬帆起航,用强大理想信念鼓舞学生,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学生,用党的奋斗历程感召学生,用科学知识技能充实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

【文章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技术技能人才‘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S2022YB418。】

(作者蔡鑫,系宁夏体育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