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亟待重新定义

作者:陈建翔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 发布时间:2017-06-05 阅读量:0

家庭教育中的“四个扭曲”

当下的家庭教育,呈现四个病态的扭曲——“家庭教育的扭曲”“教育的扭曲”“家庭关系的扭曲”和“人心的扭曲”。

家庭教育盲目追逐学校教育模式而失去自我,自甘沦落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附庸,这是“家庭教育的扭曲”。家庭教育目标外在化,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被恐惧和贪婪所驱动,教育演变成分数竞赛,成为“武装到牙齿的智力战争”,这是“教育的扭曲”。在“教育战争”中,家庭关系充满了火药味和狭隘的功利性,众多家长受社会和市场刺激行为迷惑,心神不定,常年处于中高度焦虑之中,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争吵不断,悲剧时有发生,大人、孩子均成为受害者,这是“家庭关系的扭曲”。上述所有的扭曲,归根到底都是“人心的扭曲”。恰如庄子所说:“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心无主宰,六凿相攘,一切不安,自然不会有爱、自由和科学精神。

“四个扭曲”,特别是“人心的扭曲”,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心态不好,普遍存在恐惧和贪婪心理,并造成日益严重的“教育焦虑”和“教育过度”。

绝大部分实施过度教育、出现教育焦虑的家长,都有三个特点:一是自身缺乏安全感,二是对教育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心,三是爱攀比。他们终日生活在惴惴不安的状态中,不断地跟周围的人比较;他们得到了怕失去,没有得到就怕得不到。他们会把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中去,生怕自己的孩子学得少了、学得晚了、学得差了,于是不断地提高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和期望值,希望从孩子良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慰藉,以安抚他们惴惴不安的心。

有这些特点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能够减少家长自己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感。殊不知,以转移生存压力、迫使孩子过度学习来缓解自己生存恐惧感的做法,极少能够如愿,因为它剥夺了儿童学习的乐趣,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即便孩子学习小有成功,也无法满足大人的预期,他们还会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这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欲壑难填。于是,过度的恐惧又会转化为过度的贪婪,而孩子则完全变成了学习机器,苦日子没有尽头。

“四个扭曲”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病态的不同表现。改变这“四个扭曲”,固然不能一蹴而就,固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如果我们不同时面对和考虑这“四个扭曲”,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

新家庭教育的“四个复归”

我们提出和倡导“新家庭教育”,是基于对中国家庭教育现实问题的反思,顺应家庭教育的时代变迁,借助伟大的中华传统智慧——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东方哲学及文化精神,重新理解和定义家庭教育,实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一次自我变革。

中国家庭教育根本性的变革,应该同时实现几次大的顿悟、大的飞跃。中国家庭教育的复兴之道,需要包含“四个复归”。

我们要重新发现家庭教育的定位、价值与使命,开始学会自己做主,即从学校教育的随从与附庸,变成具有自主意识、能够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的、独立的实践范畴和学科领域,实现自身存在感与价值的复归。

我们要重新发现教育的本质,充分理解教育不是某种外在于人的力量,不应该只是一味由外向内地灌输、施压和塑造,不应该基于恐惧与贪婪施教,而应该超越功利及其他外在目的,向内发觉,探视并引导出生命内在的无限天赋与无穷宝藏,实现教育本质属性的复归。

我们要重新发现家庭关系的基础,即不论是具有法律性质的婚姻关系还是具有血缘性质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统一基础都是无条件的爱,家庭应该成为一个相互依靠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家庭成员共同成长、彼此温暖的爱巢,而不能把它异化为一个充满火药味和功利目的的争斗场,一个上传下达、颁布命令的会议室,一个滔滔不绝说教辩论的讲堂。要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家庭和谐关系的复归。

最后,我们要重新发现心性的真相,要了解“道心”与“人心”“真心”与“妄心”的区别,开始“心性的安顿和转向”,即从充满恐惧、贪婪、焦虑的状态变为充满爱、真诚、自由的状态,实现真心、爱心、平常心的复归。

全新理解和定义家庭教育概念

家庭教育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使我们需要对“家庭教育”这个概念进行全新的理解和定义,并且使这个理解成为全社会的进步动力。这个理解就是——家庭教育是家庭活动、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其成员的影响的总和。

如果展开一些,也可以这样表述——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自我做主的终身学习及其相互影响,这种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的内容和动力,不仅来源于家庭成员间的自觉能动的教育,而且源于全部现实存在物的教育和人自身的内在历史的教育,它体现了家庭成员不但作为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总和,而且也作为现实的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历史关系的总和。

这样理解家庭教育,意味着中国家庭教育要走向一个发展拐点,转变为“新家庭教育”。其蕴含的变化是:教育空间从学校为主转向家校均衡,同时,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中心,家庭生活再一次成为教育主题;教育重心从教转向学,教育主体变为学习(成长)主体,从一部分被特别赋权的人(教师)转向全体公民;教育决策从老师、领导做主转向家庭成员共同做主、自己做主;教育时效从人生某阶段转向终身;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确定性被打破,教育更加强调交互性、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或输出;强调全部“存在的教育”(全空间因素)和“历史的教育”(全时间因素)。

重新理解和定义的家庭教育概念,极大拓展了教育时空,体现了人的无比丰富的本质规定,在理论上蕴含了实现真心、爱心、平常心的人性复归的可能性。

新家庭教育的重要特质

新家庭教育致力于向古老的中华传统智慧(包括儒释道文化,特别是道及“道的教育”的理论)寻求本体论知识和真理,带有“东方文化复兴”的意蕴。同时,新家庭教育的哲学基础也包括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蒙台梭利等为代表的西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思想。

新家庭教育基于一系列哲学反思,这些反思涉及对家庭、对教育、对人性、对社会历史、对天人关系、对存在本体等问题普遍的怀疑与追问,这样就形成了“新家庭教育哲学”。新家庭教育是具有哲学思考能力的家庭教育。

新家庭教育立足于科学,崇尚科学精神,注重科学研究和实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新家庭教育的科学基础是包括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叠加态理论、量子纠缠理论在内的现代量子理论群,包括镜像神经元在内的脑生理科学理论群,以及宏观历史心理学等。

新家庭教育回归了自身的本来面目,凸显了家庭教育自身的地位、价值与规律,而不再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新家庭教育恢复了教育真相,涵盖了教育的全部时空要素,体现了人的无限本质——作为现实的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历史关系的总和。

新家庭教育不仅会使渐渐走进死胡同里的现行家庭教育“翻转”过来,获得青春萌发的机会,而且会给学校教育的改革以重要的启发。

(作者陈建翔,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内首个家庭教育专业博导。本文摘编自作者提交首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