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构建“终局思维”

作者:杨国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06-05 阅读量:0

8197a4ff75152f0deff9bd1e965d8e6a.jpg

有这样一类家长:并非教育学科班出身,教育学专业书籍也没读过几本,又是平生头一回当家长,却有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处处以“教育专家”自居,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滔滔不绝。乍一看还以为他真有一套,仔细一听,说来说去,不过是当下一些教育流行语的“搬运工”,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穷养儿富养女”之类,不少人还喜欢把“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类话挂在嘴边。

对于这类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2.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不称职家长有点多,63.8%的受访者认为当父母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77.7%的受访者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

一些家长追捧的教育流行语,大多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现实验证,因为它们往往只是粗浅的方法论,且多属于个体经验,而非有高度的思维方式。如果家长能有一个清晰的宏观思维作为主导,将有助于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尤其是面临一些重要选择时,更为清晰、准确地做出判断,这就有必要构建“终局思维”。

源出围棋术语的终局思维,是指根据事物整体发展趋势,穿越层层阻隔,直接得出结果,透过结果来推导现在所需要采取策略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以终为始,以未来反观当下,用一种崭新的视角研判眼前的行动。把终局思维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很有价值。从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始,家长就应明确: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的成功与快乐,哪个更重要?孩子的健康与学业,哪个更重要?希望构建怎样的亲子关系?如此等等。这样一来,以未来反推现在,孩子在成长中的每个阶段应当做什么、不必做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价值不大,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不难发现,终局思维主要适用于宏观层面,具体到希望孩子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将来从事何种工作等,虽然也可以视作对终局思维的应用,但难免有过度主导孩子的人生之嫌。这其中的分寸在于,是对孩子的人生强行设计还是因势利导。眼下临近高考,在不少高三家长眼中,这不仅对孩子而言是一场大考,也是对自己十几年家庭教育成果的一次验收,或者说是他们眼中的“终局”。其实,高考固然重要,但最多只是孩子漫长人生中的一个“中局”。错把“中局”当成“终局”,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激进、偏颇的做法,多源于此。

有的家长张口闭口“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要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课外辅导班,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事与愿违。这就是缺乏终局思维的表现。家长不必盲目奢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爱因斯坦、马云式的人物,期待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经济和精神独立、具备良好素养的公民,应当是家庭教育“终局思维”的重要内涵。

终局思维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帮助家长避免盲目从众,避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裹挟。拥有一定教育境界的家长,绝不会陷入浅薄市侩的“鄙视链”,不会以为自家孩子有个英文名字、进个有点名气的幼儿园就“高人一等”;也不会让自家孩子盲目随大流出国留学,更不会以为越早出去越好。

或许有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充满变数,未来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过于长远的规划没有太大意义。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终局思维胜过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其次,终局思维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可以在大方向明确的情况下,灵活把握。

终局思维是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对当下负责。构建终局思维的价值在于提前预判终局,并在走向终局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家庭教育中拥有了终局思维,就像航海中明确了目的地,即便不时有风浪、大雾、冰川干扰航行,也不会进退失据、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