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业化引擎在启动

作者:孙云晓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12-27 阅读量:0

当前,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实践者发出的最为强烈的呼声之一,就是家庭教育亟须专业化指导,而专业化的家庭教育需要学科建设作为其学术支撑。

家庭教育“劣币驱逐良币”带来的追问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学科建设落后和专业化人才缺乏,教育理念杂乱,许多机构和所谓的专家提供给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花样繁多,却未必科学。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广为传播的情况下,父母们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新闻客户端每天接受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推送。这些内容良莠不齐,鱼目混杂,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一些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反而不如那些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受欢迎。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父母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急剧变化,新问题与新矛盾层出不穷,也需要更为专业化的指导。正是由于父母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强大需求,与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所产生的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化指导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不能走学校化之路

在迫切的社会需求下,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呈现了学校化教育的趋势,以学校教育模式为标准来推演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家庭教育的解释许多都是学校教育的翻版或延伸。譬如,在当下轰轰烈烈的家校合作中,有把家庭变为了第二课堂、把父母变为老师助教的倾向,似乎只有一切围绕着学校教育转,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就是家校合作的成功。显然,这是学校中心主义的体现,是无视家庭与家庭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体现,也是忽视人们对幸福生活需求的体现。比如,当下很多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来推广其办学理念、促进家校合育。但如果只是以家长学校的方式来推进家庭教育是难见成效的,因为它无法满足差异化的家庭特点和需求。我认为,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因为,越有魅力的家庭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不能机械照搬学校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而是需要尊重家庭与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并且以此引领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进而真正推进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进步。

家庭教育建设需专业化人才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需求广泛而强劲却又极具差异性的领域,毫无疑问是需要职业化人才的。所以,家庭教育指导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已纳入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水平”;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提出“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职业化的必要前提是专业化。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职业化不仅进展缓慢、参差不齐、管理无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则和更为重要的群体可能被忽略——高校科研人员。

高校在推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优先引领教师群体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可能是第一选择。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也会给予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极为丰富的营养。

将家庭教育作为师范院校必修课程

2002年,在教育部和全国妇联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中提出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师资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从我们对全国师范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的调查情况看,这一倡导性的条款并未得到太多学校响应,个别已经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有诸多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是否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开设什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相关师资,而师资状况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我曾经有幸在中华女子学院开设过一个学期的家庭教育选修课,对此感受颇深,即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越健全,师资力量越强大,家庭教育课程越有保障,反之亦然。所以,要以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带动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把家庭教育作为必修课程。

当然,开课首先必须具备师资。在目前高校家庭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首先要尽可能挖掘本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师资,同时积极借助校外力量也成为必然的选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要以专业化为标准来选择校外力量,优先选择那些有科研基础和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经验的专家,也可以选择一些教子有方的好父母现身说法。

简而言之,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蓬勃发展急需专业化的指导,而专业化指导需要学科建设为基础,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应积极承担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因为这既是外需也是内需。我相信,伴随着新时代的脚步,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