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笔者常常见到家长这样或那样错误引导孩子的行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一、以看似善意的吓唬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昨天,一个两岁的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医院,很是好奇,只要病房外有什么动静,立马跑出去,想看看外面究竟发现了什么,一次、两次、三次……每次被母亲带回来又跑出去了,几次之后母亲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对着小孩子吓唬道:“别出去了,外面那边的角落里有只大老虎,专吃你这样的小孩子,你总跑出去,被大老虎发现会被吃掉的,以后就见不到妈妈了!”母亲一边说,一边做着怪异的动作,孩子明显被这种动作给吓住了,嘴巴一瘪一瘪的,想要哭出来。母亲马上过去,一边抱起小孩一边说:“别乱跑,到妈妈这里,就不会被吃掉!”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孩子果然安静多了,过了一会儿,在妈妈的摇篮曲里安静地睡着了。
感悟:面对孩子的好奇,做父母的倘若不能以好的方法引导,而是如文中的母亲那样,只是以一种看似善意的恐吓来换取小孩子一时的安静,那在孩子未来成长的道路上,如果再遇见好奇之物、之事,他还敢去探索、发现吗?做父母的应该带领孩子一起去观察、发现,并以适当的方式告之孩子可能存在的困难、危险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定要比被简单制止的孩子更有积极进取精神。
二、以看似好意的关心助长了孩子的恶习
同是一张病床,这段时间先后住过两个做过手术的孩子。虽然都是初中生,但对学习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听室友说,前一个孩子刚刚出院。住院期间,虽然双手都因做过手术不能写字,但依然白天到校听讲,课后到医院打针;第二个孩子,虽然只是一只手的小拇指做了手术,除了打针,整天在病房里无所事事。住院的第二天就把母亲的手机和充电器一并带来,一边打针一边玩着手机,不是看搞笑视频就是与人视频聊天,完全没有把学业放在心上,几天来都是如此。当母亲说也要他白天上课、晚上打针时,小孩开始生气,说自己的手指如何的痛,不能上学,软磨硬泡,以各种理由拒绝母亲的建议,母亲最后没办法,无奈地说:“好吧,知道你痛,那再住几天,等下周完全好了再出院,再去学校。”孩子又继续开心地拿着手机玩起来……
感悟: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作为父母,是以看似关心孩子的名义让其随意选择,还是以真正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让其全力完成?这是很多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面对的事情,如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做好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任由发展,将来受伤害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了……
三、以看似玩笑的怂恿惯养了孩子的错误
前段时间,一朋友做喜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好不热闹。正当大家互相寒暄的时候。突然,旁边一阵喧闹!大家好奇地向屋外走去,只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两只手扯着父亲的衣服,脚不停地去试图去踢父亲的脚,父亲不停地闪躲。“快用脚踢,看一下你能不能把你爸爸打痛,能不能打赢你的爸爸!”旁边的亲戚一边笑着一边继续怂恿着。原来就为了父亲不给几块钱零花钱,孩子总追着父亲要,在亲戚的怂恿上,孩子越来越起劲儿,就成了前面的一幕。
“你要是能用酒敬你爸一杯,就说明你懂事了,哈……”众亲戚一边笑一边附和道。这是几年前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时看到的画面,未成年的孩子在亲友的怂恿下以孝心的名义喝下了一杯酒,满脸通红,亲友一片喝彩声……
感悟:教育孩子是家长应尽的职责,在教育的过程中,长辈却不可以所谓的“懂事”“孝心”“长大”的名义引导孩子做一些不适合孩子做的事,倘若以一时的玩笑似的怂恿惯养了孩子的错误,养成不良的习惯,则是父母(长辈)的失职。
四、以看似平常的交流影响了孩子的习惯
很多父母明白教育的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太注意自己平常的交流方式与言语,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说出粗言脏语,无所顾忌地表达各种不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家长的言语表达给孩子传递着负能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近期,住院的人稍多些,照顾病人的家属和小孩也就更多了,家属没事就在走廊里互相交流,了解家属的病情,交流治疗和照料经验等等,成为他们每天的必修课。特别是晚饭后,待病人逐渐休息后,走廊里也就更多交流的家属了,特别是几位中年男女,这两天准准时在晚上七八点开始“侃大山”,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无所不谈,声音响彻整个楼道,小孩子便在走廊里跑来跑去,呼朋唤友,有时还往病房里伸进一个头来,影响着其他病房的人休息。在护士的几次提醒下,才渐渐静了下来。
感悟:很多时候,孩子的言行是父母言行的翻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照顾好孩子衣食住行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孩子良好言行的关注与引导,倘若随意在孩子面前交流,甚至吐露一些不文明的言语,则很可能影响着孩子成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就自然而然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