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7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的16.7%。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有效满足老年群众包括教育需求在内的多方面需求,既事关国家大局,也事关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多管齐下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正是发展老龄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老年教育指明了方向。
总体来看,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前景看好,但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根据有关研究机构一项随机调查,有学习愿望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约为18%-20%。然而,“十二五”期间,我国老年人能够进老年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仅为3.5%,老年教育资源远远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教育的需要。更为严峻的是,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存在着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和人群差异)——集中于老龄程度低、文化水平高的人群,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群体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服务则十分有限。
二是老年教育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老年教育,虽然是成人教育的延续,但是对象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老年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也具备自己的独特性。然而,包括老年大学在内的各类老年教育机构,不仅在硬件条件、教学内容、师资聘用等各方面没有专业要求,而且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理论研究基本都处于空白状态,导致老年教育体系办学质量、规模效益基本依靠自觉追求,实际服务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三是单一办学模式不适应老年人差异化需求。我国老年教育体系,基本都是参照正规学校体系的办校、办学,模式上强调开办“正规”、“正统”的大学、学校、教学点,开设“规范”的课程、班级;教学内容上强调“大纲化”、“课标化”,而且过于集中在琴棋书画、舞美健身等健身休闲等内容上,既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低、中、高三个不同老化阶段的内在学习需求,又没有涉及老年人的终身发展与素质提升,缺乏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要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委督促地方政府积极落实老年教育专项规划,结合当地社会老龄化以及老年人群学习的特征,尽快出台落实相关配套制度。为此建议:
第一,切实转变观念,多途径增加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一是转变老年教育就是老年大学,就是学校老年教育的观念。二是转变增加老年教育供量即是加大投入的观念,开展多途径的老年教育,建立和完善老年人自主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学校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社会老年教育“五位一体”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模式,着力扩大老年教育优质资源的多元供给,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学习需求。
第二,以就近、便捷、方便为原则,构建完善的老年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社区力量兴办老年教育,提高普及率和覆盖面。各级政府建立办学体系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让老年教育进社区、进乡镇;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组织区域区老年人开展读书、参观、学习、体育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试行公益创投、优惠奖励,引导市场积极投入老年人学习产业;鼓励高等院校、文化场馆、体育场馆、信息产业、科研机构、艺术团体、中小学校等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面向老年人开放,利用自身力量,开发、培育老年教育学习项目。
第三,建设一批老年教育示范校(点),着力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以办好“老年人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各级政府要开展老年教育督导,重点建设若干所设施好、功能全、特色鲜明的老年教育学校(点),成为示范性的教育基地和交流窗口,发挥引领的作用。要理顺老年学校办学体制与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专业化标准,完善老年教师团队的培育与培训,加强系列特色教材的开发与编制,提升服务能力,保证办学质量;依托高校,建立老年教育协会、研究院等各类团体,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老年教育研究,储备专业人才,实现持续发展。
第四,尊重差异化教育需求,提倡和促进老年人“自主学习”。借鉴美国经验,将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要转变成“老年人学习中心”,不仅仅关注向老年人传授知识,而且更应该提供条件,让他们分享阅历、展现才华、互相支持,充分自主享受学习;探索互助学习、团队学习、养教结合、送教上门,满足于所有老年群体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个人需求。
第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各种新型老年教育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游学结合”的老年教育方式,社区积极与旅行社结合,根据许多老年人喜欢旅游的特点,组织老年人去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将旅游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另外,还可以开拓互联网资源,组织网上老年人学习社区,将网上聊天、学习、游戏等结合起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