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型农民既职业又体面

作者:夏白桦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17-06-09 阅读量:0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在带来技术、资金等要素配置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为解决传统农业困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新路径。

确定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机构,2016年累计培训5000人;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7134人,其中不乏弃商转农、穿上西装去种地者……四川省成都市近年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取得不错的效果,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都模式”。(据《成都商报》)

职业经理人,这个过去往往与西装、金融、商业等标签紧密联系的称呼,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业领域。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在带来技术、资金等要素配置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为解决传统农业困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新路径。

综合媒体报道可知,农业职业经理人完全不同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而是要求具备生物学、化学、园林、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人脉。简单说来,就是既要懂技术,还要会经营。显然,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后出现的新兴职业群体,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

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却遇到种种困境:一些地方要么撂荒成风,要么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一些村庄成为“386199”部队驻守的“空心村”;还有一些农民虽然身在农村、干在农业,却一心只想“跳出农门”……

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一些地方传统的生产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传统生产体制的特点是依赖人口、土地等要素的数量来换取农业产出的总量,但效率低下、质量无法保证,因而不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越发显得落伍。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才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不管是农业职业经理人还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些职业群体的出现,首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的问题。这部分人懂技术,所以能更好地将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善经营,所以能把握好现代农业的特点和方向,在生产中时刻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此不断形成示范效应以及市场淘汰效果,将“小、散、弱”的农业更新升级,最终推动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优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配置,也能更好地调动农民以及其他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在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下降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尤为重要。

新型职业农民方兴未艾,有两点仍然值得注意。首先要注意创新培养和激励方式,吸引更多更适合的人才加入到这项事业中;其次还应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打破固有的诸多障碍,使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相应的身份认同,让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从而更加安心、顺心、舒心地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