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大有可为

作者:张婷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8-27 阅读量:0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提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此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三步走”规划和目标。

目标就在前方,乡村振兴路上,仍有三个难题待答:产业如何兴旺?人才如何留住?代际贫困如何阻断?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代表和委员。

产业如何兴旺——农民培训要跟得上趟儿

“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花了十多年时间,通过复杂的对比养殖试验,培育出来的银鲫第三代品种。这种鱼适合养殖,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一旦得到推广,可以大幅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可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委员犯难的是,要教会农民养鱼并不容易。“传统的养鱼方法是不行的,得根据鱼苗的情况升级养殖技术。就拿喂食来说,每日投饲量需要根据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而定,不同条件下,饲料量就应该不同。可这对农民而言,是很大的难题。”

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霍学喜委员在推广“洛川”苹果时,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大家都知道‘洛川’苹果色形美、甜度高、口感好,但只帮农民栽树是不够的,还得教会他们种植技术。可培训一个农民,就需要好几个专家指导,实在是忙不过来。”

在海南省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农民培训必须跟得上趟儿。“农民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打通,谁来承担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责任,谁来主导、统筹相关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最后造成相关部门谁也没有负责到底,农民培训的课程与实际需求仍是两张皮。”

“在黑板上教种地,拿着书本讲养殖。”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委员认为,县级职教中心师资不足、专业能力不强,是大部分县级中职无法参与到农村产业升级中的根本原因。

“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师资补充力度,同时要通过激励政策引导中职教师走进田间地头。”胡卫说。

潘惠丽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地,必须系统设计好农民的培训问题,比如,明确县级职教中心在其中的定位、责任与作用,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人才如何留住——期待更多优惠政策向涉农专业学生倾斜

作为一个农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非常想多为农民做点事,多在村里开展几个好项目。但是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局面:自己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了,有的考了公务员,有的去了企业,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选择到乡村从事农业工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在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要想实现产业兴旺,必须依靠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魏洪义无奈地说,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现在大学生返乡的人数实在是杯水车薪。

在赵进东看来,农业吸引力不足、农村生活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都是年轻人不愿意返乡涉农的主要因素。

魏洪义建议,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出台针对农业人才的倾斜支持政策,解决农口大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比如,按照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思路,大量培养免费农学生,同时对愿意到乡村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大学生,按年返还大学学费。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吸引“新乡贤”反哺农村,鼓励大学生村官,优秀基层干部,成功企业家,退休返乡干部、教师、工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及热心乡村公益事业的各方社会人士投身乡村建设。

赵进东提醒,还要激发大学科研人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他向记者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鱼苗,新品种带来的社会效益高达上百亿元。“可这样的研究,在大学评价中却并不占优势,有可能还不如一篇论文管用。既然要支持乡村振兴,对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和评价也应该跟上。”

代际贫困如何阻断——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委员在四川省教育厅挂职副厅长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到甘孜、凉山这样边远的地区调研。“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必须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汪小帆看来,尽管这些年教育部门对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下了很大功夫,但要补上这块短板,任务依旧不轻。硬件上,有的农村学校建设还不到位,存在宿舍没有厕所、教育教学设施落后的情况;软件上,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有一位县委书记对汪小帆感叹:“找教育局长容易,找一个好的农村教师难。”

汪小帆建议,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计划,加大精准支持力度。“改变简单投入、重复投入的思维,要一所学校接一所学校摸底,形成精确到校的问题清单,定制化解决问题。”

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委员认为,发展乡村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城市学校也要拉农村学校一把,可以通过联盟校、集团化等方式,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教师互动、学生互联。“北京市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的方式,形成了城市校长带动乡村校长的长效机制。”

潘鲁生指出,乡村教育要走乡土文化发展之路,围绕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加强乡土教育,发掘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开发乡土教材,推进乡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从整体上增强乡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发展乡土教育将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潘鲁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