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故事

作者:黄前生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发布时间:2018-11-19 阅读量:0

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造就了一批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带动了该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近日笔者从该县扶贫产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在首届松桃 “十佳致富能手”评选揭晓时,李春根、杨秀俊均榜上有名。有趣的是,二人均是从初中毕业后开始务农、外出打工、返乡务农、经商、再返乡务农的人生经历,本身是农村人,为何最终还要返乡当农民呢?前者1998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务农;后者更为传奇,从一名端着铁饭碗的职工转型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行列。

11月2日,笔者来到位于孟溪镇油蓬村的高效农业种植产业园,发现这里的果林郁郁葱葱,1000余亩的产业园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翠绿色的光芒;在油蓬大坝,人工修建的大型山塘波光粼粼;在精品水果园内,只见杨秀俊忙碌的身影。他趁着天气晴好,组织了当地30多名村民在猕猴桃基地锄草,一派繁忙景象。

“为什么选择人工锄草而不是除草剂?”笔者提出疑问。

“我们发展的是生态循环农业,倡导的是绿色、有机和品牌,除草剂危害太大,不仅会破坏土壤,而且农药残留还会通过果树的根部影响果实品质。”杨秀俊如是说。

当笔者走访了孟溪镇三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探寻他们发展种植业的路径。

杨秀俊:砸破铁饭碗创业 誓做新型农民人

杨秀俊,今年44岁,孟溪镇红岩村人,1990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96年到徐家河灌溉工程管理所任合同制工人,后来全部纳入事业编制,由于当时工资太低,最多时只领到360元一个月,8年后辞去工作跑运输,到孟溪红星锰业公司拉锰粉,当年收入10多万元,随着锰市场的逐渐萧条,运输收入也逐年下滑,到第5年收入只有5万元了,当本人正想改行而又无从着手时,经农业部门推荐对百合种植产生了极大兴趣。

2009年开始从亊种植业,第一年种百合150亩,当年除去所有投资成本,纯赚8万多元,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第2年赚6万,后来逐年亏损,到2014年底,仅5年时间,共亏了6万多元。同时2014年初他在孟溪街上租门面做副食品批发,年收入达到8万元,随着孟溪集镇建设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集镇务工或做生意,在这期间他一边经商一边发展产业。

2014年开始种植猕猴桃80亩,2015年新增170亩,其中红心蜜柚100亩,猕猴桃50亩,桃子20亩;2017年新增黄金蜜李70亩,共320亩。

以商养农,就是用经商赚的钱拿来发展农业产业。据杨秀俊介绍:“自2017年以来,我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产业发展上,在孟溪开办的副食品批发也不做了,就其原因,前期种植的猕猴桃已经挂果,去年收入达10多万元,今年30万元,明年将达到60万元,后年进入盛产期,年收入将在80万元以上,桃子今年己初挂果,明年将收入3万元,后年将达到6万元,柚子后年盛产将达60万元;黄金蜜李还需3年达到盛产期,每亩4000斤,按今年市场价每斤20元,亩产收入4万元以上,现每年用工达5000多个,带动贫困户30户70人。以现今市场价格估算,3年后,这片果林的年产值将达到400万元以上。”

李春根:一心为了办产业 两次打工筹资金

李春根,家住孟溪镇安山村排楼田组人,1982年生,1997年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3年,2000年外出东莞打工,在打工期间,他看到东莞人养鸭赚钱,当时松桃每斤市场价8元,于是他萌发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两年后,他将赚到的4万元资金投入到养猪鸭上,其中养猪15头,养鸭600只。一年下来,由于受市场影响,猪基本保本,鸭亏了1万多元。

2004年李春根再次外出务工,两年后又返乡创业,将赚来的6万元现金花去5万多元买了一台拖拉机,在孟溪街上做水果和肥料等生意,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全家5口人小日过得瞒不错的,当生意做到2011年间,也就是第5年,一次到江口拉榨杆时了解到,种西瓜比小买卖更赚钱时,他决心发展种植业,从2012年到现在他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面积从第1年的18亩增加到2017年的90亩。

截止目前,共建有蔬菜大棚38个,露天蔬菜种植60亩,长期用工12人,突击时一天达到30人,仅去年劳务费支出就达4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收入12万元,付土地流转费6.3万元,年利润在40万元以上。如贫困户周树琴,仅去年劳务收入就有8000多元。

当淡到近6年发展产业的经历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搞种植业相当辛苦,在种植业当中种蔬菜就更辛苦了,记得当初卖菜时,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去菜地扯菜,天黑漆漆的,十几个人,每人头上戴一个头灯,特别是冬天,洗菜时水很冷。当时村民都教育自已的孩子,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再像我们一样做农民,我父母也是这样教育我的”。

当农民虽然辛苦,但凭劳力吃饭也是很光荣的,从2012年开始,李春根发誓终身发展产业,争当新型职业农民。

“大城市不好呆,没有房子,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一个月3000元,还不如回乡种地呢”。李春根说。

冉敏:为了实现农业梦 职业转型办农旅

今年55岁的冉敏,看上去文绉绉的,却成熟稳重,办事老练,配上时髦的休闲装,从外表看,冉敏并不像一位农民,反而更像一位机关干部。

11月2日,在近500亩的农旅园区里,已是太平山农旅一体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开车穿梭而过,车窗外,桂花树、经果林、竹林等,一一闪过。到了项目开发核心区,笔者看了看时间,走了约10分钟的车程。

在冉敏的思路里,这个500亩的农旅示范区,将要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农业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基地,集特色精品水果、花卉观赏和生态餐饮及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从一位经济人转变成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冉敏形容自己是一位有家乡情结的新型农民。“在我心里,还是存在一种农民情结。”他说,早在1983年在大坪场镇供销社工作时,就想利用家乡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农业,1989年我就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先后在孟溪开过餐馆、开过车、搞过运输等。2003年创建孟溪锰业公司,直到2014年,由于矿源萎缩和市场萧条,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调研,2016年确定在太平山开发农旅一体项目,总投资950万元,其中发改PPP项目投入450万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本人投入500万元,另外每年拿出22.5万元给村集体作为扶贫基金,连续支持8年共180万元。此项目是目前铜仁市获批的第一家。

“我觉得发展农旅一体新型产业是大势所趋,更是助推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所以我经过深思熟虑发展这一新型产业是有科学依据的。”在他的话里行间,身份的转变,似乎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如今,在500亩的农旅开发区,他带领8位原锰业公司的职工,开垦着这片农地。“在太平山做农旅开发,从地理位置上看,县城到孟溪,如明年松(桃)孟(溪)快速干道开通,只要10分钟;铜仁到孟溪坐火车最快只要20几分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冉敏说着自己的思路。

在冉敏看来,规划思路远比埋头苦干强。他所在的孟溪镇太平山农旅景区,一开始定位抢占高端农业市场。

对于这500亩的农旅园,冉敏形容是在打造一个都市现代农业梦。“对于我来说,转型2年,如今也只是刚上路。”

“以后,我还要涉足第三产业,通过赏花、摘果等发展农林休闲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冉敏对未来充满信心。

“像杨秀俊、李春根和冉敏这样的农民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职业农民。”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笔者,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

从农村一般情况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利于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