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需知识能够体现其应有价值

作者:虹野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06-21 阅读量:0

目前很多城市开始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比如杭州“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正在形成,北京朝阳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对此,专家建议,要引导城市居民提高终身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加快国家终身教育法的研究制定,同时,各地应该规划建设永久性的学习场所,另外,还可以将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通过组织和整合,在城市繁华街区和游客集中的景点进行展示。

笔者仔细看了《光明日报》在第十版刊登的几篇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文章,赞同政府提出建设“处处有学习场所、时时有学习机会、人人有学习愿望”学习型城市。“学习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对于一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府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学习机会和学习愿望的实现却没有那么容易了。

目前所谓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大都集中于学习场所的建设和学习氛围的培养。学习场所建设不难,学习氛围的培养也很容易,而且杭州、北京等地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无外乎组织大家在一起阅读、听讲座、看视频……缺乏内驱力的学习氛围的培养,难免和昔日送文化下乡一样,剃头挑战一头热。

一个成熟的学习型城市,不仅仅需要从“要我学”的外驱动力主导的阶段向“我要学”的内驱动力主导的阶段转变,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我能学”的实现阶段。

显然,当前学习型城市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要我学”的阶段,距离专家提出的“我要学”的阶段还有一个距离,距离“我要学,就能学”的实现阶段更加遥远。

我们假设城市有便利的学习场所,在没有组织之下,可以让市民随时随地的学习。可是市民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呢?据笔者了解,不少学习依然依赖于外部力量驱动,或读书有奖,或优先发表。而且学习的内容大都是“心灵鸡汤”,碎片化学习较多,系统的专业的学习比较少。这类学习显然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学习氛围,但也仅仅提供学习氛围而已,很难让市民转化为主动学习真正的知识,更难提高知识。对于需要终身坚持的学习来说,这样的形式、内容都无助于个人的发展,也很难转化为学习内驱力。最为重要的是,当前很多行业,尤其是知识分子扎堆的教育、科研的分配依然是按照身份地位为主导的分配方式,这导致学习提升自我在广大知识分子终身发展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当前的碎片化的、心灵鸡汤式的学习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更是鸡肋。对知识分子终身发展有很大帮助的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却被各种各样的“门槛”所禁锢。一面是普通人送学而不要,一面是知识分子欲学而不得,这种尴尬境地岂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场所”建设和“学习氛围”培养而能够解决的?

学习型城市建设并非一城一地所能够完成的,学习事关个人终身发展,任何阻碍个人发展的事物都会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障碍。要想建设学习型城市,至少需要实现知识创造在社会分配中的价值,这样学习知识才会有内驱力。另外,高等教育亦需放低门槛,实现“我想学,就能学”,只有能够学到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学习对个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当然这首先得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等级制度问题,毕竟能够从等级中得到报酬,谁还费尽心力从学习中创造价值呢?毕竟能够靠脸吃饭,谁想着靠才华吃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