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参与视角下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现状、困境及展望

发布时间:2017-09-18 阅读量:0

作者简介:赵文君(1977- ),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终身教育处副处长,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浙江  宁波 315017)

内容提要:学习者作为学习型城市的服务对象,其对终身学习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是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面向我国二线城市中较有典型代表性的宁波市进行了学习者参与现状调查,得出当前学习型城市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急需推动、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仍需提升等相关研究结论,并从领导体系建构、终身教育基础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等六大层面提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关 键 词:学习型城市 认知状况 学习需求 领导体系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一、前言

1999年,EU实施了“迈向学习型社会(TELS)”研究计划。[1]计划中提及学习型社会的十项评估指标,就其中的每一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内涵解读,并明确了子指标的内容。其中“环境与公民”一条的解释为“市民对城市环境事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城市向各年龄层市民普及公民权知识的方式,及市民实际参与情况”。“市民动员、参与及发展”一条的解释为“市民贡献的鼓励与可行性,包括对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才能的整合和利用,鼓励其为城市共同发展做贡献”[2]。

2012年末,UNESCO出台的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中,以帕提农神庙的形式画出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大根基、六大支柱与三大顶层愿景。高志敏等(2013)在解读UNESCO六大支柱时提及,第五大支柱表征了UNESCO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大要求,即确保学习者获得高质量的专业持续发展、确保学习者拥有高质量的学习支持系统、确保学习者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与有效的标准性评价。[3]

2013年,“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中提出:“我们确信,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要赋予我们城市和社区的公民、居民权利,我们必须努力为他们提供并鼓励他们使用大量的终身学习的机会。”[4]

综上,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进程,需要动员学习者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通过政策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的形式,最终达到全民终身学习、文化经济繁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学习者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于各类终身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就成为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的关键指标。本文依据EU中“环境与公民”一条对宁波市进行了学习者知晓度与参与度的调查,  以期从学习者参与的视角反馈当前我国二线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般水平。

二、学习型城市建设之现状调查

本研究面向浙江省宁波市展开了调查研究,共计发放13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0860份,有效回收率为83.5%。调查内容主要为学习者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期待和要求。问卷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经检验,调查问卷的克伦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5,大于0.6,说明本问卷有一定的信度。

(一)学习者对学习型城市的认知状况

1.对学习型城市持积极态度

表1为市民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认同频次分布表。受调查者中,有74.1%认同“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2.4%“不认同”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22.4%“不清楚”或“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整体而言,学习者对终身学习或者学习型城市的认同度较高。

表一.jpg

2.对教育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表二.jpg

从调查统计数据可知,有80.4%受调查对象知道本社区(村)的社区学校(或市民学校、村民学校)的具体位置,18.5%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具体位置。此调查数据可知,多数学习者对于周边的学习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3.对终身学习活动参与不足

表三.jpg

表3为居民对学习型城市参与度分布的表格,受调查的市民中,参加过社区学院(校)学习活动的比例为60.6%,参加过社区团队学习活动的比例为54.5%,有46.9%的受调查者参加过创建活动的志愿者服务。

另外,从11个县(市、区)的数据统计汇总来看,2013年和2014年宁波市分别有60.05万人和62.12万人参加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数分别占宁波市常住人口的7.9%和8.2%;2013年和2014年宁波市参与社区学院(校)学习的人数分别为343922人、348732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4.5%、4.6%;2013年和2014年分别有1117272人次、1024174人次上图书馆学习,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7.9%、16.4%;2013年和2014年分别有1324917人次、1351946人次参观博物馆,分别占常住人口的27.2%、27.7%;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1475869人次、1459676人次进入体育场活动,分别占常住人口的21.5%、21.3%。

综上,尽管学习者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认同度较高,但仍存在参与面不广、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学习者终身学习理念尚需强化,不少学习者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对参加学习的兴趣不足,还未完全参与到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来。

(二)学习者对终身学习活动的满意水平

1.对学习资源建设的满意度较低

表四.jpg

表4为学习型城市满意度调查表。A5为教育和学习资源调查,其中26.3%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周围的教育资源“充足”,29.9%认为“比较充足”,30.6%认为“一般”,13.2%认为“比较少”或“少”。A6为区域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其中59.4%的人表示“满意”“比较满意”,5.0%的人表示“不太满意”“不满意”。另外有28.8%的人认为“一般”。A7为总体满意度调查,总体满意度为54.9%。

2.对终身学习活动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表5为学习氛围营造状况频次分布表。其中A8为宁波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特色品牌情况的知晓度调查,发现被调查市民中有52.8%的人听说过终身学习活动周,48.7%的人听说过天一讲堂,43.6%的人听说过全民读书月。A9为特色品牌参与度调查,有30.4%的人参加过终身学习活动周,27.4%的人参加过全民读书月,24.0%的人使用过81890求助服务中心,23.8%的人参加过道德讲堂,23.5%参加过天一讲堂。A10为满意度调查,调查的市民中有29.7%的人对终身学习活动周比较满意,27%的人对81890求助服务中心比较满意,22.5%的人对道德讲堂比较满意,22.3%的人对全民读书月比较满意。

综上,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需要加大力度向普通市民宣传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特别需要针对那些社会底层市民,包括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低、年龄较大的市民,更应该大力向他们宣传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对提升他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实际作用,吸引他们关注和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基层热,上层冷,中间不均衡”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学习氛围还需要不断营造。

表五.jpg

(三)学习者需求分析

表6为学习者需求调查,受调查者中69.6%的人希望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更好地向市民开放;57.8%的人希望政府配置更好的学习场所和设施;48.0%的人希望政府向市民开放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42.3%的人希望政府能引导各种民间团队、学习团队。另外本研究还就该如何保障市民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性进行了调查,有42.7%的人认为应该市民本身有参与意识和能力;有39.3%的人认为应该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36.1%的人认为应该用法律保障市民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体性。对于市民该在未来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承担何种角色的调查中,75.4%的受调查者选择“参与者”,69.7%的选择“学习者”,21.3%的认为是“评估者”;20.7%的认为是“策划者”,14.8%的认为是“管理者”。

三、学习型城市建设之困境剖析

(一)学习型社区仍需加强建设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宁波市创建学习型社区数分别为277个、284.个,分别占社区总数(522,541)的53.1%、52.5%;创建学习型家庭数分别为183495个、210026个,占家庭总数(1850454-308894-182000=1359560,2043788-307795-183000=1552993;缺余姚、奉化的统计数据)的13.49%、13.52%;创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数分别为18939个、24518个(缺江北、余姚、镇海的统计数据),分别占企事业单位总数(142750,148055)的13.3%、16.6%;创建学习型团队数分别为2116个、2264个(缺鄞州、奉化、慈溪的统计数据);2014年创建学习型机关数348个(缺象山的统计数据)。

根据统计汇总宁波市2013年、2014年终身学习成果展示次数分别是30次、33次,创建终身学习品牌数分别为48个、66个,终身学习推进规章制度数分别为89个、91个,终身学习奖励次数分别为40次、46次。以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指标作参照,宁波的学习型社区创建比例勉强达到中等水平,而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创建比例还处于初级水平。

(二)教育资源仍需进一步开放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2013年、2014年开通终身学习网络的居委会数分别为2627个、2742个(缺鄞州、余姚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数分别为777个、825个,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学生数分别为219446人、238997人。截至2014年,宁波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群艺馆、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统计年鉴查);截至2016年4月1日14:00时,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已经达到894615人。2013年、2014年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学校分别有478所、484所,分别占所有中小学(587-51=536,589-51=538;缺象山统计数据)的89.2%、90.0%;2013年、2014年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教育机构分别有159个、170个(缺余姚统计数据);其他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教育资源数分别为740个、775个(缺象山统计数据)。

以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艺术表演场所2个,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纪念馆3个为及格线作为参照,目前宁波的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还没有达到及格线。另外,问卷调查数据也反馈了同样的事实,57.8%的人希望政府配置更好的学习场所和设施,11.6%认为自己周围的教育资源“比较少”或“少”。在资源共享方面,中小学做得比较好,2014年有90%的中小学面向社会开放;但其他学习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做得不够,有69.6%的受调查者希望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更好地向市民开放。这么高的呼声体现了市民的期盼。

(三)终身教育办学网络仍需完善

面向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宁波市在终身教育资源和阵地建设方面已见成效,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连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11年,激发了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慈溪市的“学分银行”,镇海区的“海田阿姨”和“社区学习圈”,江东区的“四点钟学校”,海曙区的“海之梦”青少年暑期实践项目,宁海县的“力洋缝纫”等终身教育品牌,有力助推了宁波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但从纵向看,现有的四级办学网络基层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从横向上比较,各区域的终身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均衡,个别区域发展迟滞。终身教育队伍年龄老化比较严重,进入门槛把关不严,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中坚力量培养不足,专业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同时,政府在保障制度建设上缺位,保障能力“刚性不足”,落实过程“尺度不一”,随意性比较强。终身教育部分项目建设起点不高,内涵不足,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缓慢,终身学习文化有待打造,科研工作明显滞后,载体建设有待创新,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还显得比较简单粗放。这与构建一个立体化、广覆盖、全时空、深触角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目标还有不少距离。

四、学习型城市建设之未来走向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组织领导体系构建

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的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发表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第十条“加强政治意志和承诺”中指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承诺。因此,政客和管理者始终坚持必须使用政治资源才能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愿景,我们的城市才能有显著、长足的进步。”[5]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内容和范围上的不断扩大,促使以政治行政二分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不断汲取经济人假设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成本—效益理论等经济学成果,吸收私营部门绩效管理、目标管理、注重产出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形成公共管理模式。[6]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应着重发挥法律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成立“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推动工作;同时成立相应的日常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终身教育工作的常态化运行管理,指导和协调各地方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统筹和协调各级各类社会资源,争取把终身教育工作列入对各地教育发展的年度考核,列入各级教育督导的工作职责,积极推进终身教育运行管理常态化,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的共建共享治理结构与协作机制,努力实现“依法治教”。

(二)夯实保障措施,加强终身教育基础建设

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终身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着眼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终身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进一步明确终身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比例配备,加强终身教育队伍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队伍的专业化素养。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社区民众之间的桥梁,可以代为处理政府与社区民众的某些事务和关系,承担联系政府与民众的职能。因而,建设完备的学习型城市,应当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以形成多元化、交互式治理网络,推进社区教育的民主化、自治化管理。[7]加强成人(社区)教育学校建设,打造现代化成人(社区)学校、成人(社区)培训项目品牌。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终身教育的社会资源,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社会化培训机构参与终身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成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孵化基地。不断优化终身教育基础布局,推进各类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建设终身教育大楼,推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突出资源统合,打造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学习型社会需要来源广泛的各种资源的支持。从宏观角度说,加强政治承诺是一个重要资源,因为它体现的是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意志,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持之一。从微观方面来说,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利用民间教育资本、联合各种社会团体、挖掘各种文化传统资源等都是可以付诸努力的种种方向。[8]加快终身教育数字化建设,完善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开放联盟,重点建设综合性终身学习网站,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以集约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以互联网在线学习破解终身教育的时空障碍。着重扶持300个左右数字化学习社区。构建终身学习地图和终端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县、乡镇(街道)级平台分中心,分中心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探索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建立与人社部门等协作机制,推进部分成人中专专业“双证融通”改革,逐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搭建惠及全市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四)创新治理手段,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学习型组织在结构特征、文化特征和动力特征等方面表现出的明显优势,具备社会组织一般功能,还具备完善成员人格、提升整体品质、增强组织竞争力、促进终身学习发展的功能。[9]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应当以不断激发城市学习活力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各地市、县(区、市)、街道(镇乡)、社区(居委会、村)四级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机构。学习型城市建设不能把市民发展与城市发展分割开来,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与养成学习者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改善学习环境紧密结合。[10]在现有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启动学习型区县、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创建学习型区县、学习型乡镇(街道),深入推进学习型机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的创建工作。扶持民间“学习+创新”学习共同体。

(五)补齐重点短板,强化老年教育提升工程

如何确保老年人在终身学习观念指导下开启美好的老年人生,无疑将成为老年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取向。[11]深入实施老年教育提升工程,推动各地、县(市)区建立老年开放学院,乡镇(街道)建立普惠性老年教育学校,扶持老年开放学院、老年教育学校,构建老年教育三级网络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形成老年教育与老年照护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实践“教养结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老年生活体验馆”等老年教育新途径,建设老年网上大学,进一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老年教育,努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六)抢占理论高点,丰富终身教育理论体系

终身教育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发展性、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整体优化的崭新的教育体系。[12]终身教育事业、学习型城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实践必须扎根于本土社会文化境脉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支撑引领。应进一步整合终身教育研究师资力量,加强终身教育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于“开放、共享、双赢”为基础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高水平研究平台打造。广泛开展终身学习品牌活动,持续办好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发富有特色的乡土课题与教材,举行系列主题论坛,塑造浓郁的城市学习文化,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前行,为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10]徐小洲,孟莹,张敏.学习型城市建设:国际组织的理念与行动反思[J].教育研究,2014,(11):133-136.

[2]Norman Longworth.The Local and Regional Dimension of Lifelong  Learning:Creating Lifelong Learning Cities,Towns and Region[R].European  Commission DG EaC,2001:16.

[3]高志敏,贾凡,蒋亦璐.帕提农神庙·学习型城市——UNESCO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9-13.

[4][5]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EB/OL].http://mtg.bjlearning.gov.cn/mtgxxxcs/zcll/zczn/webinfo/2015/01/1415086984680761.html.

[6]彭忠益.公共组织视角下政府领导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3.

[7]丁红玲.基于“北京宣言”框架下的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战略架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1.

[8]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1):64.

[9]迟景明.学习型组织导学习型城市建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5. 

[11]王仁彧.终身学习观照下的老年教育现状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4,(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