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民终身学习领航 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特色发展纪实

作者:应于波 陆莉君 来源:鄞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12-07 阅读量:0

福明街道的“社区亲子课”、白鹤街道的“微型党课”、百丈街道的“共享课堂”、东柳街道的“阳光驿站”……在鄞州区,终身教育参与者有着惊人流量:仅2019年,就有近30万人次在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参与各类终身学习培训活动。

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是浙江省示范社区学校,该校近年来积极为市民终身学习领航,参与“学习型城市”创建,通过开放资源、共享发展,全员、全程、全方位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社区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品牌,展示了极富鄞州特色的成人教育新范式,形成了社区教育参与社区治理的“鄞州实践”。

校企共同体 为社会输送紧缺人才

终身学习,一直是国际社会大力倡导和推行的理念。如何让社区教育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促进社会发展?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探索了多种模式,校企合作是其中较成功的一种。

早在2013年,针对家政市场的各种不规范现象,城北成人学校与嘉和颐养院、东胜物业开始合作办学,建立办学实体——校企共同体(嘉和培训中心),探索“学历+技能”“实习+就业”的“2+2”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育婴员、月嫂、失智老人护理员、公共营养师、护工、盲人定向护理员、为老志愿者等十大家政系列培训项目。

在城北成人学校,记者看到多间模拟家庭场所、模拟医院等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培训教室。实景再造为养老护理员和育婴员培训提供了仿真的工作情境,更好更快适应工作。

这种实训模式在考场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最近结束的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题目:左肢瘫痪的金奶奶,右手打翻了水杯,又烫伤了左手……嘉和培训中心的首批学员、90后姑娘俞蒙霞在比赛中以规范化的操作捧回了一等奖,继成为“宁波市首席工人”后,又获得了“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

6年来,该校累计培训俞蒙霞这样的养老护理员、护工、月嫂、营养师等各类家政人才6.3万余人次,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宁波市护理学会、宁波市残联等联盟单位联合承办各类家政培训百余场,受益居民3000余人。通过引领示范、带动培养更多优秀的为老服务人才,对浙江养老服务工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现在入住颐养院的老人满意率在95%以上,那里现在一床难求。专业化服务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嘉和颐养院院长孙梅说,这在6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

为了追求更精准的教学效果,企业选派一线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全程介入校企共同体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和管理;同时,外聘来自北京、日本、新加坡的兼职教师,开展“三师型”(讲师+技师+管理师)教师培养,并派遣教师前往日本和新加坡开展学习和交流,多渠道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经过努力,校方培育的家政从业者的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其中,具有高中学历的家政从业人员的比例由之前的20%提高到100%。该校培养的千余名“学历+技能”双证型家政人员中,有百余人直接被输送到企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政市场的“用工荒”。此外,还有近百名优秀学员在全市家政服务技能竞赛中获奖,更有部分学员在多个家政技能大赛中获奖。

该校以家政培训为主题的系列微课程,还先后在全国、省、市微课程大赛中获奖。其中,《养老护理员培训系列课程》(十大系列)荣获全国第二届社区教育微课程评比优秀奖、省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比一等奖。城北成人学校这种基于“校企一体化”理念的“校企共同体”建设模式,已被上海、泸州、海宁、滨江等地的多所成人学校学习推广。

成就:在2019年全国终身教育奖评比中,城北成校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家政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获评全国终身教育品牌项目。

导师工作室 培养明星团队和学员

“老年人想听越剧,我就去学越剧;学养老护理,不仅可以服务80多岁的老婆婆,还可以去医院做专业的志愿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退休了还能为社会出点力,很开心、很幸福。”64岁的付亚珠,2016年在社团导师陈慧珍的带领下,成为一名临终关怀组织的志愿者。

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付亚珠发现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因此,她又报名参加城北成人学校的越剧教唱社团、文史社团、银韵学习中心等学习多项技能。现在,她不仅是城北成人学校“三江群星”导师工作室中的明星学员,还是许多小师妹们的“导师”。

城北成人学校很早就意识到,要想激活市民学习社团,培养社团领头人是关键。为此开辟出“三江群星”导师工作室的模式,为社团导师“充电”提升技艺技能,也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更专业的学习成为可能。

越剧表演社团培训邀请了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原副团长、著名越剧、京剧双栖演员王莉芬,声乐社团教师张满连是宁波市十大青年文化新星,太极社团教师方德定是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裁判……工作室逐步构建了分层培育的社团发展格局,市民学习团队也呈现了“一教十、十带百、百传千”的梯度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志愿者队伍。

2016年起,为让更多市民就近享受教育服务,学校又推出了导师送教进社区、“教育到家门”活动,通过委派专业导师送教上门,定向扶持社区特色学习社团发展,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便捷的社区教育服务。

6年来,工作室已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10个,累计培育专业社团骨干1000多名,开展志愿服务11398次,受教受益群众18万余人次。社团导师工作室已反哺社区基础学习社团198个,其中通过社团骨干带动新建基础社团48个,以街道为试点,重点扶持特色学习社团7个。

一批优质的、具有示范价值的学习团队开始涌现:舞蹈社团导师工作室参加宁波市第十七届运动会秧歌比赛荣获银奖,参加“东方杯民星擂台赛”舞蹈决赛斩获金奖,并在浙江卫视春晚亮相;越剧社团每年到梁祝公园、镇海等地开展数十场折子戏演出,在当地小有名气;年过八旬的施怀勋和谢丽君夫妇参加文史社团,研读多年,夫妻俩热衷把自己所学带给社区的老人,或聊天文地理,或讲科普养生,乐学精神深深感染身边人……

通过学习型社团建设,城北成人学校实现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映辉,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细微的“末梢神经”,群众自治组织的活力在基层释放出来,为社区教育注入全新的内容,成了推动社会建设、推进社区治理的生动案例。

成就:2015年,导师工作室的相关做法入选浙江省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案例,2016年又获评浙江省社区教育十大品牌项目、全国终身教育品牌项目。

编撰校本教材 推广传承宁波地方文化

面对曲折不懈追求的老宁波人创业传奇、海丝遗存诉说的港城千年繁华、起源于唐代的宁波书生与浙东书院……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那些珍贵的故事和记忆,也是城北成人学校最具文化特色的课程。

《宁波藏书文化》《宁波海丝文化》《宁波商街文化》《宁波书院文化》,这4本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由城北成人学校联合地方文化资深研究学者周达章创作而成,是学校向全社会推广、传承宁波地方文化的课程教材。

和专业的文化解读不同,这套教材丛书最大的亮点是“成为一套普通市民都能读懂的历史文化书”,让历史文化在故事中鲜活起来。该书主编周达章原来是中学老师,他说,给社区居民和孩子们讲历史文化,为了避免枯燥,一定要用生动的故事来阐述。

宁波丰富的人文故事和有趣的市井掌故,周达章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我就听父母说宁波有很多的书院,我们的家谱上就有北宋词人周邦彦,我的祖父曾是药行街上著名的恒茂药行的老板。所以我很喜欢看古书,了解和收集各种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的资料。”

通过“进课程、进社区、进校园”等,城北成人学校积极推广、宣传、普及宁波优秀地方文化,在文史社团开设《宁波地方文化》专题讲座,向参加学习的市民进行宣传普及。

“周老师的讲座通俗易懂,收获不少!江厦街、药行街、百丈街……每条街不仅有历史有故事,还有商业文化的脉络。原来电视上说的药行街形成于唐朝是错误的,诚信自律的药行街最繁华的时候,是中国沿海的中药材集散地。”成人学校学生李阿姨说,地方文化课程让自己这个“老宁波”长了不少见识。

随着在文史社团的课程推广成功,一支有文化素养、有人生丰富经验的老年志愿者宣讲队自发建立,他们的宣讲达到了比普通社区居民自己阅读更好的效果。如今,这套丛书已陆续进入7个街道、60多个社区,以及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鄞州朝晖实验学校等学校,不仅让老宁波人了解宁波的历史文化,新宁波人也通过这套教材熟悉宁波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送电子书,并配合终身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组织拍摄《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系列微课程作品。而通俗读本后4册《宁波戏曲文化》《宁波非遗文化》《宁波庙会文化》《宁波饮食文化》正在编撰,将于明年出版,届时宁波历史文化的课程将更为系统成熟。

成就:《宁波地方文化系列微课程》获宁波市非遗课程一等奖、第二届全省社区教育优秀微课作品二等奖、宁波市终身教育优秀地方特色教材二等奖、第五届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二等奖、优秀奖。

如今,在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所辐射的7个街道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学有所长的大教育格局已经形成。2020年,学校将以“转型升级、参与社区治理”为重点,通过陶艺、手工、书画、茶艺等功能教室的布局改造,增添市民阅读文化空间,增设精品导师工作室,整合资源设立养教结合体验基地、老年教育教学分校等举措,继续做到“品牌项目本土化、常规工作规范化、优质项目科学化”。同时,抓住“协助指导、细化创新、示范带动”关键词,发挥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功能,积极走向社会、优化项目、抓好管理、提升服务,努力实现辖区城区社区教育特色、优质、健康发展,使社区教育成为促进民生幸福、社会和谐的光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