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时代“匠心” 打造更多“大国工匠”

作者:刘英杰 来源:中工网 发布时间:2017-10-18 阅读量:0

何谓“工匠”?

最初的工匠,或为一种以技艺为本领而做工谋生的职业,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今时今日的工匠早已超出“谋生”这一狭小范畴,衍生成为了在某一领域技艺高超、造诣高深的技术能手。在他们身上,除了绝妙的“手艺活儿”,更值得世人尊敬的,是他们承载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工匠”二字红遍我国大江南北,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也成为了近些年来各级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培育更多新时代工匠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我国正式吹响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号角。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一切都在向着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迈进。这一路上,如何加强工人阶级队伍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关键。

近些年,全国总工会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职工的提“质”增“素”问题,全国各级工会积极响应,加强职工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在“比拼”中强化自身能力。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劳动竞赛,近5年来已开展262项次,参赛人员达56万人次;每年开展不同工种的技能比赛,目前已有174人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知识竞赛、技能比拼等多种形式的练兵活动为职工间互帮互助、共促发展搭建了平台。近5年来,全国职工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达4.6亿人次,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分别达到329.5万项和94.1万项,提出了5816.6万件合理化建议,同时,推广先进操作法89.9万项。

这些数字只是众多竞赛成果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竞赛也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竞赛内容从体力型转向体力与智力的双结合型;开展竞赛的行业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转变;竞赛过程加强交流互动性,扩大范围,跨企业,甚至跨地区。

——开设课程,组织培训,让职工在学习中进步,在培养中成长。2017年上半年,大连市总工会计划举办了25个培训班,培训将课堂讲解与实际生产操作紧密结合,工会还送教上门,职工可根据意愿选择培训地点和时间段。这种培训方式受到了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截至今年9月,大连开办了21个职种的63个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百家企业在岗职工近2000人。

工匠的核心在于技术技艺的精湛,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业务技能培训已成为接触和了解新时期工作动向及技能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工会工作中的培训任务,带动了职工从“会”到“精”再到“新”,有效夯实了工匠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了大国工匠发展的新道路。

——搭建平台,传承技术,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2017年上半年,山东威海市各类创新工作室师徒结对子已形成3000多对,完成技改项目20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828项,创效8.3亿元。该市总工会命名了5个市级示范创新工作室,发放职工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奖金129.9万元。

从全国来看,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创新成果3936项,其中有2037项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7亿元,申请专利共计857个。

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其所在行业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传帮带”作用的重要平台。它是劳模精神弘扬方式的创新,是企业管理形式的创新,也是技艺传播平台建设的创新。随着其规模的逐渐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匠人在这样的平台上,发挥劳模作用,传播劳模精神,带领新一代工匠实现创新、创业、创造。

多渠道、多形式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制作电视专题片,让“大国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在中宣部指导、中央电视台支持下,全总牵头制作了“大国工匠”新闻专题片。该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重点栏目强势推出,用30位大国工匠追求极致、炉火纯青的工匠技艺,甘于寂寞、坚守专注的工匠精神打动了亿万观众。仅2016年“十一”期间,《大国工匠》专题片有3000万人次参与新媒体直播互动,视频播放300万余次,网友点赞500多万次,评论100多万条,好评率达96.7%。

——“大国工匠”进校园,让工匠精神播撒在青年心中。2016年10月,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主办了“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活动先后在北京、武汉、柳州、上海、咸阳、青岛、深圳、河北、无锡、辽宁等多地成功举办,众多师生积极响应,取得良好了的社会反响。

全总宣教部副部长王舟波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带动广大师生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己任,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情怀,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网络媒体访一线,让工匠形象红遍“全网”。2016年,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网信办共同举办了“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截止到2017年10月,该活动已先后五次组织上百名网络媒体记者深入山东、上海、辽宁、湖北、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北京、山西、陕西等几十座城市,近百家企业,采访报道工匠典型百余人,推出原创报道400余篇。采访报道的工匠涉及航天、钢铁、船舶、石油、电力、煤炭、化学医药、国土资源等众多行业领域。各大网络媒体在双首页(网站首页和频道首页)位置推出“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专题,在网络上掀起了“学习大国工匠,争当大国工匠”的热潮。

一个个鲜活的工匠形象在电视荧屏、网络媒体上陆续推出,一个个生动的工匠故事走进民众的生活。通过加大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力度,让工匠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

在全总十六届五次执委会议上,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如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作为全总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几年来,全总带领各级工会围绕提升职工素质能力及工匠精神的宣传开展了大量工作,做职工贴心的“娘家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打造我国高水准、高素质的工人阶级队伍。

2017年6月26日,《贵州省工匠(助优)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落地。贵州省总工会首次就工匠培养培育专门设立了500万元“工匠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工匠的技能培训,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立和推进,以及师徒帮带、技能竞赛、技术创新、项目扶持和成果运用推广等方面。

——各地工匠选树活动“遍地开花”。2017年年初,湖北省总工会联合多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首届“荆楚工匠”选树活动。经层层选拨,最终共有20名“荆楚工匠”和10名“荆楚工匠”提名人选获得表彰。黑龙江省总工会开展了“龙江工匠”选树宣传活动,从232名候选人中选出秦世俊等10人作为首批“龙江工匠”,其他候选人也被录入省总工会“龙江工匠”人才数据库……

——“工匠学堂”让企业职工共享培训。以宁波北仑区青峙化工园区为例,“工匠学堂”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得力干将。该“工匠学堂”的师资力量均来自辖区企业技术能手、工匠。截至2017年7月中下旬,青峙社区开展了各类培训近30场,受益职工达1500余名。这样的成功经验在整个北仑区得到推广,全区开设27家“工匠学堂”,其中含街道级7家、社区(园区)级4家、企业级15家。

——工会、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创新工匠培养方式。日前,在湖北黄石,“西塞工匠+理工博士”创新工作室揭牌。该工作室由黄石市西塞山区总工会、湖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公司三方合作共建而成。这样的创新举措能够有效发挥三方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职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些年,工会工作力求脚踏实地,竭尽所能做到让职工“看得见、摸得着”,而这些,只是众多工作成果中的“冰山一角”……

刚刚走过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段时期中,“工匠”一词重塑了社会对它的敬仰,再次成为各行各业领域追求的标杆。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国各级工会努力为职工队伍“提素”保驾护航,开创更多形式、更大范围的提升空间。同时,在全社会营造更浓厚的“工匠精神”学习氛围,为培育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而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