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围绕改革也要辨证诊治。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连串的中医术语,将国家比作人体,将治国看成治病,准确精辟,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辨证诊治”又称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殊方法。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临证信息,辨明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然后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就是在辨证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所谓“治本”和“治标”,就是先辨明病证的“标”和“本”,然后确定治疗次序和组方用药原则。《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标本”是相对概念,凡是本质的、主要的病因证候为“本”;非本质的、次要的病因证候为“标”。在治疗的次序上,“急则治其标”,病势急迫则先标后本;“缓则治其本”,病势趋缓则先本后标;至于病势急迫而又本元亏损则必须“治本和治标相结合”,即“标本同治”。
习近平总书记为全面深化改革开出了“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的药方。这里用了四个中医术语,可以分为两组,相比较而言“养血润燥,化瘀行血”重在治标,“固本培元,壮筋续骨”重在治本。两者并列结合,表明要标本同治。
“养血润燥”是运用滋润药物治疗血虚燥热证的方法。中医认为燥证是感受燥邪或机体津液亏损所表现的证候,分为外燥与内燥。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所致。对于血虚所致的燥热证要用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的药物进行治疗。用于治国理政,“养血润燥”既指用引进人才、外资、技术等方法解决内生动力不足、运行不畅的问题,又指从内部着手用培养人才、开源增效、节支降耗等方法以解决自身机制体制不畅的问题。
“化瘀行血”是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疗血瘀证、促进血脉流通的方法。血淤即血液运行瘀滞不畅。凡是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或者是离开经脉之血瘀滞于某一处的,都叫血瘀。对于血瘀证,要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用于治国理政,“化瘀行血”指破除各种阻碍改革发展的因素,包括机制体制的因素,要通过整纲肃纪、改章立制、简政放权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还是“固本培元”和“壮筋续骨”。“固本培元”是中医用调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的药物来巩固和恢复元气的方法。“本”和“元”都是指根本、基础。在《黄帝内经》看来,生命之本就是“真气”,也就是“元气”。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固本培元,意思是巩固先天肾气,同时培补后天脾气。
中医治病十分重视“本”和“元”。《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生之本”“寿命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如果护养好真气,就能活过百岁而动作不衰。新安医家、明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治疗思想,孙一奎、吴正伦继其后,最终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固本培元派”。
“壮筋续骨”是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药物治疗筋骨损伤、骨折脱臼的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由于肝肾不足、气虚血瘀会引起骨折、脱臼、伤筋,所以需要采用补气活血、补益肝肾的药物来强壮筋骨。中医有壮筋续骨丸、壮筋续骨丹、壮筋续骨酒等专治属于气虚血瘀、肝肾不足证的跌打损伤。
固本培元的治疗原则很早就被治国理政吸收。古人认为“兵者,国之神气也。民者,国之元气也。未有元气足而神气不益壮者。”在诸多治国理政的策略中,注重民生、保民安民,注重人才、教化养士,壮实经济、利用厚生都被认为是固本培元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共产党人的作风修养而言,固本培元就是要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思想建设而言,固本培元就是建立健全国家的根本体制机制和执政党的党纲党章,尤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本”,“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这些“本”巩固了、元气充足了,国家的筋骨才能强壮,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才能完善强壮起来,支撑起国家的软硬实力、综合实力。
(作者:张其成 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