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命运的摧折与成全

作者:陕声祥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7-09-21 阅读量:0

李白被称为“诗仙”“酒仙”,总是不离一个“仙”字,他身上的仙风道骨,每为人所称道。李白自己也深以为然,如他在诗中所说——“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仿佛李白追求的永远是个人的超凡脱俗、潇洒飘逸。其实,这只是李白的一面,他还有另一面,便是驻扎在心底关于家国社稷的宏大抱负。

李白学成出川,有求取功名如探囊取物的自信。他太自负,不愿像一般读书人那样去参加科考,而是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直达天听。可惜结果不如人愿,李白被举荐者安顿在荒凉的“别馆”,时间一久,也便忘记了。于是,秋雨成灾,长安路断,欲去不能。初入长安的李白备受打击,他拟了乐府古题《行路难》表达自己的愤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灰心失望之时,李白还是安慰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诗人境遇不佳,但仍然希望不灭,志气如虹。

李白仕进之路受挫,理想不能伸展,心绪化为《蜀道难》的形象化表达。《蜀道难》中三复其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实乃长歌当哭,失声横涕。

沉寂多年之后,天宝元年秋,李白的命运发生转机,朝廷的征诏来了。他以诗纪行,“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一年,李白41岁,出川已经16年,确实“不早”了,但机会终究还是来了。李白收拾行装,告别家人,打马上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待诏翰林时期虽然极荣极贵,但仅仅是玄宗皇帝的文学侍从,再加上受到排挤构陷,不久便决意请求还山,玄宗应允并“赐金放还”。按说,李白应该看透功名,不再关心世事,从此逍遥自在,事实却不是这样。天宝十年,李白51岁,在《赠何七判官昌浩》中写道:“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看来,行将老去,做帝王师的梦想也行将破灭,但李白还想投笔从戎,赴边立功,不愿意一无所为地老死阡陌间。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进入永璘王幕府“勤王”,以为平定天下、建立功业的时机来到。他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又说“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还在《永王东巡歌》中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但是,李白错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永璘集团被肃宗剿灭,李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遇赦,没有老死蛮荒。人生峰回路转,回乡之路如乘奔御风,一日千里,李白遂写下了妇孺皆知的《早发白帝城》。

终其一生,李白心中一直没有忘却家国社稷,表面仙风道骨,潜藏于内心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抱负,一遇到机会就蓬腾跳跃起来。正因为此,李白才有那么多的不平,那么多的牢骚,才有冲天的怨气和旷世的孤独。命运一次次摧折他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却帮助他挥洒诗才,成为一代诗仙。

命运的诡谲,正在于此。一方面是摧折,一方面也是成全!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