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由此看来,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实,文化与品质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二者的关系可以文化·品质。其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文化·品质”的重要性
(一) “文化·品质”的提升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高质量教育,离不开学校文化·品质的熏陶影响。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应该顺势而为,因时而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着力在创建文化·品质学校上下功夫,在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上全面发力,提升文化·品质,为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水平学校,砥砺奋进,文化领航,品质共享。
(二)“文化·品质”的提升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更包括精神文化需要。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精神食粮产生的土壤就是“文化·品质”。
对于学校而言,传统教育中,对于学生更加注重“灌输式”教育,强化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简单达成,教师更多扮演的是拥有知识的权威者,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与释放,探究能力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而秉承教育强国的目标,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更加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更多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都能在彼此的角色中体验到成功和幸福。因此,一所高层次的学校必须努力为全体师生提供高层次的“文化·品质”,在这片广袤、肥沃的教育土壤中,师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和谐共生,追求幸福。
(三)“文化·品质”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学校作为传承文明、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广大师生终身难忘的精神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启航港湾。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它把学校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工作都凝聚在一起,形成学校文化系统,它能够起到主宰师生员工精神世界的作用,使师生员工获得信念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追求正确美好的事情,促进学校“人”和“事”的发展提升,从而使学校得到发展。
二、“文化·品质”学校的内涵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学校是文化的缔造者、传播者,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品质是学校的生命线,“文化·品质”以其独有的特质、丰富的内涵,以精神形式、制度形式、物质形态等方式予以充分表达。学校“文化·品质”的内涵,应当涵盖教书育人的各个层面,概括起来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目标“文化·品质”
目标“文化·品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发展目标。
1.师生德才兼备。一是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是教师坚定职业操守和职业信念,为人师表。学生爱国爱校,诚信友善,文明有礼。三是每一名教师都能获得职业成长、体验职业成就。学生勤奋学习,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师生人格健全。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宽容,善于协作,有抵抗挫折、自我调节能力,始终保持阳光向上的姿态;教师心态平和,乐业敬业,爱好高雅,始终坚持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人格健全目标。
3.师生健康指数高。学生体育锻炼项目丰富,身体素质考查指标达标,能够满足学习、成长需要;教师热爱体育运动,健康指标良好,能够承担“标准工作量”的身体健康目标。
4.师生人生格局开阔。学生富有爱心,不计私利,热爱集体,服务大局;教师大公无私,心胸宽广,乐于分享,献身事业、甘于奉献。
(二)课程“文化·品质”
有了“文化·品质”的发展目标,就需要注重课程的实践,在实行过程中全力践行“文化·品质”。
所谓课程“文化·品质”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
课程“文化·品质”体系从内容上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德育课程;从层级上包括三级:一是以国家课程为主的标准课程“文化·品质”,二是以社团、二课、社会实践为主的校本课程“文化·品质”,三是以教师自主开发为主的特色课程“文化·品质”。随着新高考的来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将是满足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兴趣爱好,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等,以此来达到课程“文化·品质”的创新性、多样性目标,从而激发形成学校内生型的教科研文化,最终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目标。其中要深入挖掘、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特色课程,以良好的教育成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课堂“文化·品质”
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就是将课程“文化·品质”推行开来。而课堂“文化·品质”是课程“文化·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最直接的体现。所谓课堂“文化·品质”就是通过学习型、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活力的、有效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体验。即,建立师生平等和谐、因材施教的课堂气氛,强调预习指导、精讲多练、合作互动、总结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和高度升华。让学生获得终身收益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形成并发展满足未来经济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
(四)管理“文化·品质”
若使“文化·品质”的课堂与课程目标达到成功,离不开管理上的“文化·品质”。学校管理“文化·品质”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其内容是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培育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完善与个人价值观一致的管理制度,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制度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机结合。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创造意识;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奉献,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的互助、和谐环境。
二是树立刚性的规矩意识,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立规矩就是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讲规矩就是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守规矩就是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使学校所有事务都纳入到正确的轨道,有序运转。
(五)人文“文化·品质”
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文化·品质”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标,却不是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能够成功立足并能远发展,除了要有知识有能力,还要有人文精神,即,人文“文化·品质”
人文“文化·品质”内涵概括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现实中的体现。学校要构建的人文“文化·品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团队、教师团队、服务团队、学生团队在教育教学实践、学习生活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坚持集体利益至上,瞄准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携手前行,在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互助共享、互补共进、互融共赢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学生、教师在追求个人成长,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实践中,将学校的文化核心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目标、三风一训等,融入自己的思想深处,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形成有远大理想、有坚定信念、有拼搏精神、有高尚品格的人文精神。
(六)校园“文化·品质”
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视觉表现。一花一草、拱桥池鱼、亭台楼宇、墙体壁画等可以时时处处彰显学校的文化与品质。例如,“品”字型分布的教学楼于宁静中集聚力量、于书香中孕育希望,代表着学校基业长兴;“品”意为品质,象征无数老师、学子追求卓越,品行高洁。而校园围墙上图文并茂的传统教育故事,也使优秀传统思想在“文化·品质”方面对学生更积极正向的化育作用。
三、文化·品质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转型的方向。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课堂中、教学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品质中,最终的教育成果就是运用学校文化力量持续涵育师生核心素养。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同样面临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挑战与冲击。教育新生态下,教师的核心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谈到“好老师”的4个标准:第一要有理想信念,第二要有道德情操,第三要有扎实学识,第四要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教师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
无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培育教师核心素养,归根结底,实质上是学校的文化·品质的变革与提升。与全面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核心素养具有三个基本内涵——自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在这三者之中,文化是个体完善的根,是人类发展的魂。没有文化的自主性是危险的,没有文化的社会性是肤浅的。文化性的彰显不仅要吸收、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文化,更要立足于经过几千年积淀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经过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在社会各领域已刻下深深的烙印,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基础教育,就是为生命打下精神底色、融入民族文化基因的关键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底色中的主色调。因此,学校必须坚定的教育理想和神圣职责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坚持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师生“文化·品质”,努力让师生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中国人。
四、师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
(一)全力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加强课程文化·品质建设,丰富三级课程内容,体现学科素养培养,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合理设置必修、选修内容,适量增加学生自修,增强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使师生在课程文本、课程资源、体验性课程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经验,掌握必备本领。同时,还要组织专题学习,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切实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在筑牢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最终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开展生涯规划指导。
改变“唯分数论”“唯成绩论”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教师职业精神和学校文化·品质,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强调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教学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制定生涯规划,培养、配备生涯规划导师,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对每一名师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根据自我兴趣特长、学业水平、专业倾向、生涯发展意向,确定其最佳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
(三)贯彻学校文化核心理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势必形成独有的文化核心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品质的引领作用,学校要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命感,让学校文化·品质的精髓真正入脑、入心,融入灵魂深处。
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贯彻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同时,还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制定师生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化品质活动。
提升核心素养,尤其要重视师生道德的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师生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而在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辅之以各种各样关于文体品质的经典德育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延伸、丰富常规课堂教学,引入中华经典诵读,通过晨读、午读、亲子共读,创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形式,让师生、家长在经典中感悟、把握于国于家于生命有价值的内容、情感和思想,于自身成长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和智慧,同时也搭建起了家校联系的桥梁,形成共读经典、和合共生的良好人文氛围。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关爱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校本课程、主题活动等方式,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校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倡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有很多,文化·品质涵盖学校整体工作,师生核心素养将会不断得到提升。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以文化铸就学校品质,以品质彰显学校文化,在文化·品质引领下,不断提升核心素养的师生定会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校长 孙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