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代百年风雨艰辛,经过近代文化论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共产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文化自信的生成与重建于血与火的淬炼与洗礼。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突破“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理论窠臼,树立了科学的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要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要做扎实深入的学理研究是重要前提。根深才能叶茂,深入才能浅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十分丰富的内涵,只有厘清中国历史上各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表现形式、内容梗概和历史影响,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避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客观公允的评价。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到古典文献中,回归史实去做学理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现实,把握时代需求,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的智慧结晶,若想让其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体现时代价值,就必须把握新时代的节奏,寻求与新时代的融合点。在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着眼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现实应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彰显时代风采。
在面向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面向现实绝非迎合现实,如果仅仅着眼于现实需要,而不顾及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精神实质,对圣贤言语亵渎、断章取义,甚至故意曲解以迎合不良世风,即使这样能获得传统文化的繁荣,也只是表面的繁荣,于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说毫无益处。
至于那些利用民众当前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国家对当前传统文化的褒扬,拿传统文化谋取私利,不分精华与糟粕,更是违背了中华传统文化“义以为上”的精神。公立的行为会使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正精华也一并受到牵连,最终葬送掉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生活有机融合是重要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历史上,儒家价值理念之所以能够产生引领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得益于其所采用的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在古代社会,儒学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受学于庠序,流布于民间,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遵循,又是民间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遵循。上行下效,从而确保了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影响。
个体精神世界的安顿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着力点,如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经济因素不断销蚀个人的私人空间,入侵情感领域,逐渐加剧了个体精神的迷茫、焦虑。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个体精神修养方面的内容。例如,儒家对人生价值以及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道家逍遥阔达的精神追求以及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等,都可以给人现代人启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纠偏的作用。从日常的人伦入手,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建设和个体健康身心安顿过程中,仅仅进行学理研究,给传统文化笼罩上文绉绉学究气是行不通的,而必须采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必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实现传统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入群众生活中,使传统成为“活”传统。在这方面,微博、微信、学者通俗化的讲解、广播电视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节目等形式都有其可取之处。
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批判意识,吸收外来文明精华,这是当下应具备的态度,也是我们民族在精神世界获得自我主宰能力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定文化自信,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各美其美。文化应和而不同,相互之间美人之美。不同类型的文化有共同的本质,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和谐相处,达到美美与共。
(作者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思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