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战读史要善疑

作者:吴敏文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9-05-20 阅读量:0

在粟裕大将的指挥生涯里,有一个精算歼敌7000多残兵的故事,发生在孟良崮战役时。有的记述者片面强调指挥员的精算之功:粟裕将各部队上报的歼敌数字与敌第七十四师的编制数一对比,发现少了7000多人。

然而,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据《粟裕传》记载,孟良崮战役接近尾声,参战部队开始打扫战场、收拢部队。这时华野情报处向粟裕报告:技术侦察发现,作战区域内还有敌人在发电报联络求援。这一情况立即引起粟裕的高度重视。他命令部队认真查对歼敌人数,仔细搜查隐蔽的山沟。最后,发现在孟良崮与雕窝之间的山沟里集结有7000多敌人准备突围。粟裕当机立断,调集部队将其包围全歼。

很显然,技术侦察发现的敌人求援电报,是引起粟裕重视的重要因素。粟裕是我军著名的常胜将军,但常胜将军也是人不是神,承认技术侦察的作用并不降低大家对粟裕指挥才能的评价。全歼敌第七十四师之后,参与指挥的陈毅元帅,紧紧握着粟裕的手,激动地说:“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

著名军事家约米尼曾说,军事理论研究唯一可靠的依据是战例研究。但是,战例展示的永远是过去的战争,具有滞后性;战例所展示的事实,仅是战例记述者眼中的一个侧面,具有片面性;战例所展示的结论,来自战例撰写者的总结,具有主观性。

所以,研究战例应抱有批判和挑剔的眼光,敢于质疑和设问,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穿透时空的迷雾,看清事实的本质。怎样质疑和设问呢?应把握几个基本要点:一是权威著作的可信度高于单篇论文或者个人回忆录;二是应对一个事件从多个资料来源进行比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和综合思考的能动性,进行鉴别和判定;四是在各种资料都不支持自己既有结论的时候,应及时纠正思维偏差。

在战争形态发生质变的时代,技术和装备在不断进步,战场面貌日新月异,军事研究必须瞄准未来的战争,在总结好已有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未来战争,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预测、设计、验证未来战争。不仅不能拘泥于过去的战史战例和战争经验,而且不能盲目采信他人的研究结论;应该依据自身实际和作战需要,创新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方可取得作战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