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
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种地,孔子说:我不如老粮农。樊迟又请教怎样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两句话就把樊迟打发了。还据此批评樊迟是“小人”,因为“大人”只要当好领导就行了,“焉用稼”,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
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有次掉了队,向一位锄草老农打问:您看见我老师没有?老农不屑地答道:看见过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配给人当老师吗?
《论语》里讲述的这两个故事,生动形象,短小好记,似乎又属圣人的“缺陷面”,颇好玩儿,以至千百年来,对孔子的其他事迹,很多人也许仅能略知一二,甚至全然不晓,对这两个故事,却是历朝历代妇孺皆知。于是一个误解也就随之而生,似乎孔子只重政治,不重自然;只懂书本理论,毫无实际知识,十足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唯知坐而论道的书呆子。这真是冤哉枉矣。据魏晋以前典籍所载,孔子认识很多动物和植物,并对一些动植物的习性和生长过程作过细心观察,也要求弟子们如此,孔子的一些优秀弟子,因此于生态环保、鸟兽研究等方面,造诣颇深,颜回、公冶长等还识鸟音,懂鸟语。
编订《诗经》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在孔子教学所用的六部经典中,《诗经》居首。孔子明确表示,开《诗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丰富动植物知识。把一部伟大的文艺著作和神圣的古代经典,当作生物学的普及本来读,既可见孔子教学方法的灵动多智,更可见孔子对自然知识何等看重。
的确,读《诗经》,会接触到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名字,让你目不暇接、耳不暇闻,有如置身山林水泽,与草木共茂,与鸟兽同乐。在生物学专著之外,读其他任何典籍,都不可能有这样的知识收获和耳目愉悦。笔者做了个粗略统计,《诗经》305篇,以生物名篇者就达104篇,占全部篇名的1/3强。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载,《诗经》涉及337种动植物,其中鸟37种,兽40种,草37种,木43种,虫37种,鱼16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药物17种,马27种。可以说,举凡当时的粮农、菜农、果农、牧民、渔民、猎户,以及山林、苗圃、园艺经营者所能涉猎到的生物种类,很大一部分都被《诗经》囊括了。
这很符合《诗经》产生的历史真实,因为《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是孔子之前数百年间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情感具体而微的艺术再现。劳动者本来时时处于自然之中,当他们心有所动,发而为诗,身边那些与他们须臾不离的“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也就浩浩荡荡随之入诗,在我们民族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中蔚为大观了。
传世的儒家六经,都经过孔子编订,其中于《诗经》用力尤多。孔子治学严谨,既抱定“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的宗旨,一生又好“正名”,经手文字绝不会有半点苟且,对诗中涉及的337种动植物的名字,必定做过认真考订,孔子记忆力又特强,随着305首诗的编订,337种动物和植物的名称也就烂熟于胸了。
孔子之前,《诗经》本有3000余篇,孔子删去两千多篇,编订为305篇,在这过程中,孔子所过目的生物名字,显然不止300多种。单这一个途径,孔子所识鸟兽草木鱼虫之名,就远比与之同时的任何一位老农老圃多得多。更何况孔子对生物知识的汲取,有着更为开阔的兴趣面和涉猎面。孔子所谓不如老农云云,不过是其因材施教方针的具体运用,诱导樊迟把主要精力用于读书习政而已。至于锄草老农所谓“五谷不分”,那更是与孔子不沾边儿。
研读《诗经》,居然有这样独特的收获,孔子对此真是如获至宝,不禁感叹道:“《诗》,万物之户也!”《诗经》可谓万物的住所啊!所以熟读《诗经》,就是打开了一扇认识万物的门户。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自己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弟子们,要大家把对经典的传承,与生物知识的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此,孔子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学们为啥不好好读《诗经》呢?读《诗经》可以启发想象力,提升观察力,增强社交能力,抒发内心情感;近可以更好地侍奉父母,远可以更好地效力君国;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对于读《诗经》的好处,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兴观群怨”,提高美学素养;二是感悟社会伦理,增强服务家国的自觉性;三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拓宽生物知识面,培养与自然的亲和力。
孔子还以此开悟独子孔鲤。《论语》里只有两处提到孔子教育孔鲤,两处都要孔鲤读好《诗经》,尤其要重点研读《周南》《召南》。而在一部《诗经》中,数这两组诗涉及动植物比例最高、数量最多。《周南》收诗11首,有9首以生物名篇。《召南》收诗14首,有10首以生物名篇。诗中涉及的鸟儿有雎鸠、斑鸠、喜鹊、麻雀、黄鹂,兽类有马、鹿、麒麟、小狗、羊羔、老鼠、獐子、野猪,草类有荇菜、蕨菜、苎麻、卷耳、葛藤、荆条、蒌蒿、白蒿、浮萍、水藻、白茅、野豌豆、车前子,树木有樛木、乔木、小树、桃树、梅树、棠梨,鱼类有鲂鱼,虫类有蝗虫、蝈蝈。“二南”一共25首诗,涉及鸟兽草木鱼虫即达35种。草绿树森,鸟鸣虫吟,鱼跃兽欢,孔鲤读此,如赏多彩多姿之天籁,如享生物知识之盛宴,孔子给爱子所授读《诗经》之法门,美不可言,妙不可言。
问学长者
寻觅人与生物相处之道
孔子之所以能独具只眼,于一般人绝对不会留意处,发现研读《诗经》对学习生物知识的非凡意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打下了渊博的生物知识基础,而且终生孜孜以求,寻觅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孔子27岁那年秋天,鲁国的附庸小国郯国的国君郯子朝鲁,在鲁君招待郯子的国宴上,鲁国执政大臣向郯子问起,郯国的先人古帝少皓氏为啥用鸟的名字作为官名?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解答。
用大自然中的物种纪事名官,本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普遍体现,少皓以前的黄帝、炎帝、共工、太皥都这样。据说,少皓氏初登帝位之时,正好百鸟之王凤凰飞过来,于是就以鸟作为氏族图腾,用鸟类的名字纪事名官。
那时候,最重要的政务就是制定和推行历法,所以首先把掌管整个历法的官叫做凤鸟氏,以下各官,或以其在具体制定和推行历法中的职掌,用与这职掌习性相近的鸟儿的名字命名,比如燕子,每年春分来,秋分去,因为燕子黑色,所以就把负责春分秋分的官叫做玄鸟氏;伯赵鸟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就把负责夏至和冬至的官叫做伯赵氏;青鸟立春那天开叫,立夏那天停止,就把负责立春和立夏的官叫做青鸟氏;丹鸟立秋来,立冬去,就把负责立秋立冬的官叫做丹鸟氏。或以其工作性质,用性格与这性质类似的鸟儿的名字命名,比如鹁鸪,每当即将下雨之前,就急切地鸣叫,仿佛在提醒人们注意防雨,鹁鸪又叫祝鸠,所以就把负责教化民众的司徒官叫做祝鸠氏;鹫又叫鴡鸠,凶猛威严,犹如大将一般孔武有力,所以就把负责军事的司马官叫做鴡鸠氏;布谷鸟又叫鸤鸠,在谷雨节后就不停地鸣叫,催促人们抓紧干活,勿误良机,所以就把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官叫做鸤鸠氏……
郯子的回答知识性极强,而且书本上没有,鲁国也没人这样讲过。好学的孔子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孔子从郯子那里,不仅了解到了久已失传的古朴的官制和施政机制,也知道了许多鸟名和鸟的习性,更感悟到远古时期人与生物之间相处得多么和谐。看到鸟飞,听到鸟鸣,官员就清楚了自己的职责,百姓就知道当前该干什么,人鸟合一,天人合一,可真让人神往。
孔子51岁那年,深感自己为救世求索多年,仍旧没有悟道,特意赶到沛地,向正在那里讲学的老子求教。孔子对老子谈了自己的困惑后,老子用道家的理论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开导。其中有一段话异常著名:“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鱼是靠水生存的,如果泉水干了,把鱼儿们晾在陆地上,撇在车辙里,只能靠相互间嘘气吐沫苟延残喘,虽然亲切悲壮,感人至深,却不如让它们畅游于江湖之中,彼此几乎忘记,却都活得潇洒自在。老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深邃的道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爱固然重要,但利于万物和谐相处的大环境尤其重要,创造水量充沛的“江湖”,给“鱼儿”以理想的生存环境,才是生态文明追求的终极目的,濡沫涸辙,只能救一时之急难,不能正乾坤之既倒。
老子的话,使孔子深受启示。通过普及《诗经》而普及生物知识,让更多的人感悟生物多样之美,自觉地亲和生物,亲和自然,盈天地之间,尽是“鱼儿”们欲得之“水”,正是孔子悟道后高瞻远瞩,推进生态文明的气象宏大之举。
学于民间
认得不少特异物种
有位高官问子贡:孔老夫子怎么这么多才多艺呀?子贡答道:是天生的。孔子听说后,不同意子贡的回答,认为自己的才艺是因祸得福,“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因为少年时身份低贱,为环境和生计所迫,所以多学了些达官贵人子弟不屑学习的才艺。
孔子的父亲虽属低级贵族,但孔子于三岁丧父之后,即随母亲离开孔家,生活于贫民之中。贫民小儿,哪天不和鸟兽草木鱼虫厮混?孔子天赋又高,打幼年起,就认识不少植物和动物。20岁左右,孔子又在鲁国大贵族季氏家当了几年小吏,最初管理粮仓,出纳均衡;继而管理畜牧,牲畜繁殖很快;最后又负责工程营建。管粮仓,自然要熟悉五谷;搞畜牧,自然要熟悉牲畜;抓工程,自然要熟悉木材。孔子天性好学深思,职务之便又天赐良机,孔子干中学,学中干,多识促多能,多能促多识,几年下来,生物知识日益广博而扎实,已非他人所能比了。
孔子对青少年时期这段历练异常珍惜,成人之后虽好读书,却又始终坚信,不少真理和学问,是在乡野之中,在看似卑微的“鄙事”之中,在从事这些“鄙事”的普通民众之中。乡野,正是寻奇览胜的好处所。孔子的态度是:“欲知则问,欲能则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民间,正是博物求知的好学校。老天也似乎着意成全孔子,让他一生四处奔波,少有安居之时。特别是风雨列国14年,孔子领着一群弟子,经过多少平原大薮、高山荒林。奇禽怪兽,见之既多;各色人等,遇之不少。即便是山民野老,粗朴的村歌,抑或懵懂的小儿,稚气的童谣,孔子也虚心待之,从中发掘真知。孔子生物知识中超出常人识见的部分,大多缘此而得。
由此可见,历史的真实是:孔子十分敬畏自然,重视生态,终生都在勤勉地向自然学习,不仅自己掌握了渊博的自然知识,并以之教育和影响弟子,在孔子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对学生的施教中,自然知识的学习从未被忽略过,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