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年盛夏,印象中总是雾霾重锁的首都,在一阵短暂的夏雨之后,空气却是难得的清新。步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踏上800年沧桑的卢沟桥,在一阵夏日特有的凉意中,苦难的雾霾却是迎面而来,挥之不去,让人压抑窒息,一些历史从荒烟蔓草间蹒跚而出,复在眼前清晰、清醒。
战争与经济如影随形。8月13日,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讲座中,张占斌教纵论了这场中美贸易战的“前世今生”,剖析这场经济战争的历史必然,张教授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见解与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贸易战身后的更多成因。深为震撼的同时,不由得又想起了宋鸿兵《货币的战争》,货币战,不见血,却远胜旌旗千里、攻城掠地,可于不战中而屈人之兵、掠人之国,让人悚然而惊,不寒而栗。
张教授的讲座,拥有京城学者特有的高端思维、博大视野、深刻见解,为更加清晰地阐述经济与战争内在关联,张教授插叙了一段台儿庄战役的特有场景,在庞军团面临全军覆没的关键时刻,张自忠将军不计前嫌,在付出惨重伤亡后,挽救了即将全面溃败庞军团,叙写了两个死对头在民族大义面前,尽弃前嫌,携手对敌的佳话。张教授由此切入,剖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内在关联,中美贸易战的挑战与危机,以及如何应对眼下这场贸易战的策略。在感喟的同时,心中更添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现场教学观摩的期待,期待身临其境;去知悉一个民族亡国灭种的深重危难,去触摸一个国家千疮百孔的不堪过去,去汲取一个民族自强前行的不竭动力。
由此,正确准确地看待当前的国际纷争,具体而微,理智驭行,更好地做好自己一分子的工作。
步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民族危机”到“面向未来”八个主题馆,将中华民族备受凌辱惨遭蹂躏的苦难深重的过去,分段展现;将当年抗战将士抵御外辱慷慨赴死的可歌可泣一页,全景展呈;将当年抗战将士筚路蓝缕视死如归的经天纬地的历程,立体铭刻;也将民族未来复兴大业,引领于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主色是黑白,在这最为庄重的色彩中,那些苦难的时光,如黑白胶片一样,对比强烈,让人沉浸其中,艰于呼吸视听,涩于言语表达。在那哀鸿遍野、亡国灭种的日子里,抗日将士们将一杆民族血性大旗高高举起,让人热血沸腾;在那黑云压城、万马齐喑的萧杀中,他们将一杆民族希望大旗高高扬起,让人清醒坚定。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当年凝聚四川父老的心声的一面“死”字大旗,应是当年全民族的信仰所系、精神所托。惟其如此,精神的大旗、信仰的大旗,方才撑起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方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复兴强大的希望!
脚步追随着张教授的思维,在川军的抗战史前停步。橱窗那些简陋的武器,那些稻草编就的草鞋------就是这些食不果腹、衣衫破旧的抗战将士,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将热血洒遍祖国的寸寸河山。
翻开历史,“七七事变“后,倭寇全面犯境,当年远在四川的川军主动请缨外御强辱,草鞋远征、大刀上阵。一面“死”字大旗汇聚350万人出川抗战(全国内陆331万余人),64万多人伤亡,累计近全国五分之一的参战力量,累计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支前军粮,参战人数之多、装备之陋、战争之烈、牺牲之惨,居全国各省之首,赫赫战功铭记着这一切,华夏山河铭记着这一切。
历史不会忘记,历史更不容忘记。
张教授讲座中提及的王铭章将军,我特意查询了一下。早在台儿庄会战时,王铭章曾说“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破败的武器,担当了津浦线上保卫徐州的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力量已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这些个因装备极端落后、军容难以整齐的没有战区愿意要的军队,在守卫藤县一战中,以全军覆没师长阵亡的战绩告知世人,就算曾经有过瑕疵曾经有过内战之过,但是,民族外辱面前,民族大义成为不二选择。
历史记载,14年抗战,64万川军儿郎血洒疆场,可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华夏民族的根是一样的,华夏民族的热血是一样的,华夏民族的民族情感是一样的……
在王铭章将军以羸弱之兵对抗虎狼之师,孤立无援终至壮烈阵前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词:民族光荣,挽联: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取忠忱垂宇宙;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毛泽东等人亦撰赠挽联一副: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斯为时代伟人对王铭章师长的痛悼惋惜,亦为国人对川军的由衷感佩,由此,川军将士将一个川字大写于山河之中;也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毅然决然写于天地之间。
壮哉,我王铭章!壮哉,我川军儿郎!壮哉,我抗日军民!壮哉,我伟大之中华民族!
步出纪念馆,踏上卢沟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不管风吹浪打,卢沟桥依然闲庭信步,静静站立;桥头石狮,依然安稳如故,默默守望。
只有那桥头或浅或深的弹坑,默默地记载着这一切,诉说着这一切。
余秋雨说:“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先生说:“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唯有不忘历史,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在贸易战“围困万千重”中,我们的复兴步伐才能“咬定青山”“迈步从头”,才能淡静从容,阔步向前。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民族总是要有些脊梁的。
如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民族方能奋然前行。
(江苏省如东县第十期“教育艺术与管理智慧”高级研修班现场教学学员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