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编写一套高水平的历史教材显得尤为关键。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就体例而言,其特点可概括为“一纵一横,一简一繁”与“点、线、面相结合”。
所谓“一纵”,即以通史体例呈现的《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为必修课教材。所谓“一横”,即以专题史形式横向展开的选择性必修三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要而选择使用。
在教材编写中,《纲要》大体贯彻“简”的原则,删繁就简,详今略古,重要人物和事件点到为止,把更多心力用于勾勒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规律,重点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思维的能力。选择性必修教材则进一步扩展知识面,由“简”而“繁”,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不同角度分别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里的“繁”,并非知识的“繁难”,而是相对《纲要》而言,在历史内容的介绍上更为具体,有更多历史细节,面也更宽,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认识历史。
“点、线、面相结合”,既是教材结构的特点,也是教给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需要。“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史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观照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历史。相对而言,必修的《纲要》更侧重于“线”与“点”,三册选择性必修课则更侧重于“面”。
就内容而言,统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则可概括为“两个统一”与“四个突出”。“两个统一”主要指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关键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教育相结合,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就是既要及时体现我国历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如“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考古新发现),又要尊重教材沉淀学术共识的特点,着重介绍那些比较成熟和取得公认的学术成果。
“四个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本教材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二是突出中国视角。“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历史教材归根到底是为中国的青少年所编写的,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必不可少。我们固然要学习世界历史知识,但需从中国视角讲述,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坚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
三是突出“人民中心”。教材能够打破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狭促格局,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从“君史”到“民史”,以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为主线,既总结历朝历代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又着重介绍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发明和创造、相关农民斗争和起义,旗帜鲜明地宣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史观。
四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一纲多本”教材的最大不同,便是制定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和教学各个环节之中。
“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的使用为契机,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实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千千万万栋梁之材。
(作者:马敏,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