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蒋彬 来源:民族学刊 发布时间:2016-03-13 阅读量:0

蒋彬

[摘要]就文化十大产业来看,羌族地区仅有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而新兴的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网络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文化产品与数字相关服务等新兴产业基本上还未起步。即使已有的产业,也发育不全。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起步低、规模小、效益差、同质性高。虽然存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缺少文化产业人才等制约因素;也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覆盖、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机遇、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应该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产业市场;融合文化科技,发展创意农业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关键词]羌族地区;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6-0034-1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羌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C12XK4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羌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SZYTH05)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蒋彬 (1965-),男,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羌学、文化人类学。 四川 成都610041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正在推行积极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状况相对滞后,东西部差距巨大。如何加快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也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民族文化传承。为此,本课题组一行4人(其他3人为博士生任萍、杨田华、张力尹),于2012年2月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的羌族地区,详尽考察羌族地区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揭示其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快速推进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西部其他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验性参考。①

本报告所指的羌族地区,包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主要羌族聚居县,未包括其他羌族居住的散杂居地区。

一、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基本状况

文化产业具体分类不尽相同,根据文化部目前的文化产业分类可分为如下十类,即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与相关服务等。为了准确反映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基本状况,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用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分别反映羌族地区各县文化产业的基本状况。

(一)演艺业

演艺业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三个大类。

1.文艺创作、表演及其场所

(1)汶川从事文艺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团体为“羊角花”业余艺术团、花儿纳吉中老年艺术团、汶川县羌禹艺术团等,排演了《羌山情》、《云云鞋》、《羌家乐》、《莎朗姐》、《羊皮鼓舞》等舞蹈,参演大型音乐舞蹈诗《因为有了共产党——爱在汶川》,创作《尔玛对歌歌连歌》、《甜甜的红樱桃》、《绣花花》等音乐。汶川县的表演场馆主要有水磨西羌会等,演出场次众多,主要是接待性、慰问性演出,未有盈利。

(2)理县从事文艺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团体为阿啧藏羌歌舞演艺团,编演羌族舞蹈两个即《羌寨之恋》、《江德里学》,创作歌曲《几时回》,并协助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尔玛的婚礼》。理县表演场馆主要有桃坪演艺中心、理县文体中心。演出场次众多,基本为接待慰问演出,未有盈利。

(3)茂县从事文艺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团体主要有茂县歌舞团、羌魂艺术团,创作表演了创作了《金色的秋风》、《长征路上羌山情》、《羌山恋曲》、《萨朗》、《羌族羊皮鼓》等艺术作品,并协助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尔玛的婚礼》等。茂县没有专门的艺术表演场所,演出场次众多,基本为接待慰问演出,未有盈利。

(4)北川民间艺术团体包括北川羌族歌舞团、鹦鹉合唱团、羌乡美艺术团、羌族民间歌舞团等;创作舞蹈包括《鲁川情》、《禹羌部落》、《羌族莎朗》等剧目,创作《玛支》、《尓玛西惹木》等音乐。先后进行过《禹羌部落》、《红歌大家唱》、《羌风羌韵》、《风从羌山来》等文艺演出。表演场所主要有北川影剧院、北川县文化馆小剧场。表演场次众多,但主要为接待、慰问演出。2011年,北川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场次144场,利润总额8.2万元。

2.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

整个羌族地区,尚未有从事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

总体而言,羌族地区的演艺业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未能创造出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动漫业

动漫业包括动漫制作设计、动漫电影制作摄制、电视动画片制作播出、漫画图书、书刊出版发行服务等几类。

整个羌族地区,尚未有从事动漫产业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

(三)文化娱乐业

文化娱乐业,包括群众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其他娱乐活动等几类。

1.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的管理和组织活动。包括综合性文化中心、工人文化馆、青(少)年宫(之家)、文化馆(站)、民间艺人交流活动、老年文化活动站、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群众性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老年书画展览等。

(1)汶川现有文化馆1个、农家书屋1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民族文化传习所6个。在每年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的文化活动中,由群众文艺团和专业文工团负责下乡演出和接待演出。

(2)理县现有文化馆1个、农家书屋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2011年 “三八节”,举办了以感恩祖国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在“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组织了140人的藏羌文化展示;在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进行了羌族织布、藏族剪纸、羌族木锁展示、羌笛、皮鼓、博巴森根的藏羌文化展示,并举办“米亚罗红叶温泉节”。

(3)茂县现有文化馆1个,农家书屋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民族文化传习所8个。2011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体育活动,如“羌年”、“瓦尔俄足”、“转山会”、“耍龙灯”、“萨朗”广场等。

(4)北川现有文化馆1个,农家书屋2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民族文化传习所3个,全县各类文化艺术团队10余家。以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为平台,开展羌族礼仪、羌族习俗等羌族文化常识的普及和集中培训共4期。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在各乡镇巡回展演,利用节日、节庆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100场次,如“羌歌羌舞进基层”、“感恩歌曲大家唱”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华西杯”红歌大家唱;“四川省第二届中老年舞蹈大赛”等。2011年,举办新春文化活动、新县城开城、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绵阳分会场开幕暨巴拿恰开街、“感恩奋进,喜庆羌年”等大型文化活动。

2、娱乐文化服务

娱乐文化服务包括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其他娱乐活动。

(1)汶川有综合体育馆1个,健身中心1个;有体彩销售点18个;有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零售7个,图书零售5家;电子游戏4家、歌舞娱乐7家。

(2)理县有4家歌舞娱乐场所,6家书刊零售,9个音像制品(摊点),新华书店1个;有1个综合健身娱乐场所,有农村体育健身中心81个;彩票销售网点7个。此外,有1家国营的电视、广告点歌。

(3)茂县有歌舞娱乐4家,书刊零售(含书报亭)10家,音像零售3家。

(4)北川有音像制品图书出租5家,文具用品零售7家,图书报刊零售出租4家,教学设备设施及办公用品销售2家,其他室内活动15家。综合性文化中心(北川县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羌族地区整个室内活动规模较小,以北川为例,室内活动资产总计1609.1万元,从业人员209人,营业收入218.2万元,利润56.4万元。

(四)游戏业

游戏业包括游戏软件设计、游戏硬件制造、游戏业服务活动等几类。

整个羌族地区,尚未有从事游戏业硬件与软件开发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五)文化会展业

文化会展业,即会议及展览服务,指为商品流通、促销、展示、经贸洽淡、民间交流、企业沟通、国际往来等举办的展览和会议。

同样,整个羌族地区尚未开展文化会展业。

(六)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包括旅游文化服务,包括旅行社、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其他游览景区管理。

1、汶川有游览景区管理6家,注册资本3960万元,旅行社2家,注册资本60万元;文化旅游企业2个,注册总资本1872万元;淡水鱼观赏1家,注册资本9万元;

2、理县有公园和游览景区3家,注册资本8939.6万元;旅行社2家,注册资本140万元。

3、茂县有游览景区3家,注册总资本2126万元,旅行社2家,注册资本120万元。

4、北川有公园和游览景区管理3家,注册总资本6700万元,旅行社与接待站点8家,注册资本160万元。

相对而言,羌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中,文化旅游业发展较好,企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七)艺术品和工艺美术

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包括工艺美术品生产、工艺美术品销售、工艺美术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工艺美术品鉴定服务等几类。

1、汶川有艺术品和工艺美术从业人员178人;资产总计555.7万元;营业收入424.9万元,利润96.1万元。

2、理县有抽纱刺绣工艺品制作(3家),注册总资本93万元,从业人员25人;羌绣企业11家,专门从事刺绣的绣工500人,以刺绣为主要收入的2000人。工艺绣品4家,注册资本21万,从业人员18人。

3、茂县有工艺美术品及收藏17家,固定资产总额382.1万元,营业收入602.6万元,纯收入343.5万元。

4、北川有羌绣企业7家,从业人员(专兼)1500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纯收入600万元, 2011年纳税18万元。

总体而言,羌族地区艺术品和工艺美术产业规模小,产值低,利润小,但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八)艺术创意和设计

艺术创意和设计,包括广告业、摄影扩印服务、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羌族地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从事艺术创意和设计业的规模都非常小,基本上是一个小经营门市,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艺术创意。以汶川的广告业为例,2011年,汶川从事广告业的共有6家,其注册总资本为42.8万,从业人员6人,利润17.8万元;摄影扩印服务(2个),注册总资本20万元,从业人员2人;利润11.4万元。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如庆典活动策划,汶川从事该业务的有1家,注册资本8万,从业人员2人,利润6万元。

(九)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主要指网络文化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与其他计算机服务等。

1、汶川互联网信息服务(网吧)共有28家,从业人员34人,资产总计175.5万元;营业收入101.2万,利润32.7万元。

2、理县互联网信息服务(网吧)共有12家,从业人员44人,资产总计203.5万元,营业收入113.4万元,利润59.5万元。

2、茂县互联网信息服务(网吧)共有16家,从业人员28人,资产总计594.1万元,营业收入454.6万元;利润112.4万元。

4、北川互联网信息服务(网吧)共有26家,从业人员65人,资产总计768.5万元,营业收入489万元,利润234万元。

羌族地区网络文化产业基本上只限于网络服务(网吧),且规模小,利润低。

(十)文化产品数字与相关服务

文化产品数字与相关服务,主要指音像制品制作,指从事录音、摄影、录像等制作活动。羌族地区尚未有从事文化产品数字与相关服务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

二、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起步低

就文化十大产业来看,羌族地区仅有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而新兴的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网络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文化产品与数字相关服务等新兴产业基本上还未起步。即使在已有的产业中,也发育不全。以演艺业为例,演艺业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三个大类,而整个羌族地区的演艺业中只有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其余的产业如文化艺术商代理服务等缺乏。其他已有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同样的状况。

(二)规模小

以2011年互联网上网网络服务(网吧)情况为例。

2011年,整个羌族地区有网吧82个,资产总计1733.6万元,营业收入1158.2万元,利润438.44万元,从业人员171人。每个网吧的平均资产为21.1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14.1万元,平均利润5.3万元,平均从业人员2.1人。

实际上,羌族地区的其他文化产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羌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规模很小。

(三)效益差

现有的文化产业效益低。仍以北川县为例。2011年,北川文化娱乐业年收入620万元,同年北川县的GDP为27亿元,文化娱乐业收入仅占全县GDP的0.23%;民族工艺品生产制造与销售年总收入600万元,占全县GDP的0.22%。更多的文化产业根本没有效益,突出地表现在演艺业中。如前所述,羌族地区各县都有或多或少的演艺团体,除事业单位性质的演出团体外,更多的是民间的演艺团体,既没有排练经费,也没有演出场所,更没有经费从事文化精品的创作。它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配合相关部门接待客人、举行活动等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根本无效益可言。以北川民间艺术团为例,该艺术团基本上是通过演出来维持自身的存在,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生存难以为继。笔者在北川调研时,恰逢该团打算到一个学校表演,由于没有经费,他们正在向县文化馆申请1000元费用。类似北川民间艺术团的情况,在羌族地区各县均存在。

(四)同质性高

地处岷江上游和涪江上游的羌族地区,具有较为一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民族文化基本相似。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产业中,不仅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而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离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差异化的要求相距较远。

三、制约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生态环境较差

羌族地区地处岷江上游和涪江上游,山高谷深,工业用地较少;同时,羌族地区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又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地震灾害严重。如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了基础设施损毁及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给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带来阴影,企业不愿意在羌族地区投资。即使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同样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夏季本应是羌族地区的旅游旺季,由于担心泥石流以及其他灾难,到羌族地区的游客也较少,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可见,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制约了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制约了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社会发育程度低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羌族地区都基本上没有工业,第三产业也不发达,居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蔬菜种植并成为成都等周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蔬菜供应基地,但由于羌族地区山高谷深,耕地稀少且较为分散,不能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蔬菜的种植也主要是靠天吃饭,生产力低下,未能形成集约化生产,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发展能力差。特别是地震中部分耕地被毁,灾后重建进程中部分耕地被征用为各种规划用地,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奔波,没有经济也没有精力来消费所谓的文化产品,基本消费群体文化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从而抑制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制约了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

文化产业是一个附加值极高的朝阳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羌族地区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应景的事情。当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为,既然全国上下都在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也要发展文化产业,并开会、发文以示重视。实际上却不知道何为文化产业,不知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其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当作是文化局等部门的常规工作,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理所当然应是文化局的分内之事,让文化局进行指导管理就行了。而文化局则认为,所谓发展文化产业,不外乎就是在他们的日常工作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工作而已;第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涉及面广,内涵丰富,需要对文化产业比较熟悉的专门人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发展规范,方可实现预定目标。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文化局一个工作人员在年度工作计划上改编的;某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委托了上海一所大学编制,至今未有结果;某县根本就没有编制也没有打算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打算。如此种种,如何能推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产业导向,缺乏核心产品

前面的调研数据显示,羌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存在基础差,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实际上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羌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缺乏产业导向,缺乏核心产品,缺少品牌企业。以演艺业为例,尽管各县都有多少不等的演艺团队,也有一些自有特色的演出剧目,但不可否认,羌族地区的演艺业缺乏优质的真正的适销对路的文化品牌,缺乏核心产品,市场适应度不强,其结果必然是没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演艺机构仍未摆脱困境。

文化旅游业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以北川为例。北川文化资源丰富,就单个而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众多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个小的单点,略显支离破碎,没有形成方向、空间、意象等相近的网络和集群,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因此,难以产生内生力量,难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力。虽然北川文化资源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社会的认可,但是,没有最具影响力的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来带动,大多文化都是静态的,活态化程度低,因此,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自然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货币化。羌族地区其他各县的文化旅游业也存在同样的状况。

(五)缺少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必然要拥有和培育相应的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等。然而,由于相关领导或相关部门人才观念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文化产业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健全,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举措,羌族地区文化产业人才奇缺。目前,羌族地区目前真正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非常少。2011年度北川艺术表演团体(事业)从业人员共6人,其中4人具有中级职称,1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缺乏能够从事集专业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制约了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羌族地区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国家、省、市(州)和援建各省区的大力支持。经过重建,羌族地区的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的羌族地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畅通;固定电话与移动网络覆盖整个区域;各村各寨通水通电。可以说,经过灾后重建的羌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许多民族地区甚至内地都要完善。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覆盖

经过灾后重建,羌族地区基本形成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北川为例。新县城是一座凝结了众多智慧、引人高度关注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先进、齐备,拥有现代化的民俗博物馆8000平方米,图书馆3393平方米,文化馆3000平方米,川剧团、演艺剧场、艺术学校7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000平方米,还有能同时容纳上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富有羌族特色风韵的商业步行街、抗震救灾纪念园。北川辖区23个乡镇分别建有综合文化站、图书发行网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各村社建有农家书屋。在北川老县城及周边建设有地震遗址纪念馆。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既满足了北川未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区位优势明显

羌族地区位于岷江上游与涪江上游,毗邻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明显。第一,从城市对于乡村的辐射作用来看,成都、绵阳等城市的文化产业信息可以很快传递到羌族地区,推动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成都、绵阳等地的文化产业链可以延伸到羌族地区,既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又可以减少相应的物流成本;第二,除阿坝师专位于汶川外,羌族地区毗邻的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具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相对雄厚的力量对区域文化与产业进行整合、研究、提升,为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三,从文化产业的消费来看,羌族地区文化产品,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主要的消费者来自成都、绵阳等周边大中城市。以汶川为例,汶川紧邻成都市,属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范围,汶川县提出了“融入成都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汶川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背靠成都大市场已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统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格局,为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再以茂县为例。目前,从成都前往茂县将只需2个多小时,成绵路302线茂(茂县)北(北川)公路建成后,茂县至北川的车程将从3小时缩短到2小时;国道213线(九环线)茂县至松潘段、茂县至汶川段改扩建工程2011年底已完工,茂县不仅与德阳无缝衔接,而且还连接上成绵高度复线。将来,成兰铁(成都-兰州)路建成,成都至茂县仅需50分钟车程,茂县将融入成都一小时短程旅游经济圈。毗邻大中城市是羌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独特的区位优势。

(四)良好的机遇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振兴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或区域内支柱产业,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羌族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们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灾后羌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受到了各届的高度关注,也将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逢其时,前景广阔。

(五)文化资源丰富

羌族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在历史上和当代具有重大文化影响的高品位文化资源高度聚集地区。系统梳理汶川县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代表性特色文化资源,为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大禹文化

大禹是上古治水英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奠基人。大禹率领民众治水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的坚韧精神、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及其对建立国家和凝聚民族的伟大贡献,成为后世敬仰、历代颂扬的人文典范,其文化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羌族地区作为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的会盟誓师地,是缅怀大禹治水和凝聚中华民族之功、传承大禹精神最具标志意义的纪念地,在大禹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有着众多与大禹传说相关的文物遗存和悠久而浓厚的大禹崇拜文化传统。

2、历史文化资源

羌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汶川的土司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理县桃坪乡佳山村的古代石棺葬文化、薛城镇建山村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杂谷脑镇兴隆村的唐代无忧城遗址、薛城筹边楼、朴头山隋唐摩崖石刻等;茂县的营盘山文化遗址;北川猿王洞有距今2万年的晚期智人——“北川人”遗址和古人类用火遗迹。

3、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羌族地区文化遗产众多,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羌族地区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有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有“古典叙事长诗羌戈大战”、“大禹的传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苏布士”、“羌族传统刺绣工艺”、“羊皮鼓舞”、“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瓦尔俄足”、“水磨漆”等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羌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表现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嫁丧葬、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以服饰文化为例,羌族服饰以穿蓝布衫、麻布衫和毡衫为主。男的包头帕,穿羊皮褂,打绑腿,穿云云鞋;妇女则喜欢戴头帕,穿绣花的衣服、裤子和褂子,栓围腰。羌绣是羌族妇女精心绣制的布艺术品,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羌绣图案精美,花纹细腻,构思巧妙,工艺精美是羌民族的文化艺术精品之一。

4、红军(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今羌族地区,留下了悲壮辉煌的红军文化。

在汶川,1935年5月至1935年8月,红军发动了雁门关、板桥关等一系列战役,留下了包括战场遗址、各级苏维埃政权遗址、红军烈士墓、石刻和木板标语、遗物等大量红色革命遗存及红军歌谣与传说故事。今汶川草坡乡政府傍的马岭山阻击战遗址,至今保存有乡、村苏维埃驻地、红军营连指挥部、红军炊事房、红军所挖饮用水塘、红军战壕、防空掩体、当地群众以红军指挥部改建祭奠红军的红军庙、红军营长墓、红军班合葬墓、万人坑(红军撤退后当地300余名参加苏维埃的藏、羌族群众被反动势力活埋于此)及红军用过的家具器物等遗迹、遗物。

同样,红军在理县、茂县、北川的羌族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物。如理县薛城的筹边楼、杂谷脑的营盘街等地建立过指挥部,佳山、薛城红军的医院;茂县的土门战役遗址,北川千佛山战役纪念碑、红军碑林以及延绵数十公里的千佛山战役遗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等等。

红色(红军)文化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5、抗震救灾文化资源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是当代中国凝聚民族精神、团结中华民族各族同胞与特大灾难抗争的最重大的抗灾重建事件,而且以卓越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全世界的高度赞誉。羌族地区成为最能体现古今中国抗灾重建民族精神的标志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展现中国抗灾重建文化暨中华民族精神与国家形象的窗口地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全国各族同胞万众一心、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中空前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谱写出坚韧顽强、英勇无畏、科学救灾和大爱无私、民族团结的可歌可泣壮丽诗篇,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越重建成就,积累了对口援建、志愿者帮扶、民族团结、感恩奋进和科学重建、探索创新、文化重构、灾害治理等等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彰显了中国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普世价值的重建文化。抗灾重建文化是汶川最具世界意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代表国家形象的核心文化。

五、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产业市场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具体到羌族地区各县而言,文化产业涉及县委、县政府、县发改局、县文化局、县旅游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县工商局等多个部门。多头决策的现状导致无序管理、重复管理、无效管理等问题,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制定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可以成立各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来牵头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机构设置方案》以规范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运行。该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的指导、组织、协调工作;安排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的重大活动;为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策划、咨询、培训、推广、实施等系列服务等;负责执行国家、省、市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保持文化企事业单位原有优惠政策的稳定,同时,结合各县实际,在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用足用活政策,为繁荣各县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保障。

(二)融合文化科技,发展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融文化与科技于一体的新兴高附加值高端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羌族地区地理环境以山地为主,旅游村寨众多且坡地、山林、光热、空间视觉条件普遍良好,具有将创意农业与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有利条件。为此,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创意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业种养殖向产业高端领域发展。景观化、图案化种植农作物,运用立体种植、大地景观艺术,将特色文化内涵以景观化、图案化的文化创意,广泛植入生态蔬菜、果木种植生产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通过旅游观光、认购认养、委托经营等方式吸引市场;进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将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与构建本土生态旅游食品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建设蔬菜、果品、肉品供给及副产品加工生产保障体系,带动旅游村寨及其周边乡村种养殖业发展、增加本地农户经济收入。

以北川维斯特为例。

维斯特农业产业园区是由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北川出资1.5亿元设立,共辖有北川维斯特农业高科技园有限公司、北川维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北川维斯特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北川维斯特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北川维斯特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等5家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现代农业示范展示;高山农业研发;高山农特产品交易、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仓储;农业科技培训;高山农特产品基地种植、山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和绿色生态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是山东对口援建北川的重点农业项目。

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充分地嫁接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的产业化运作优势,引进山东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金模式与理念,将对口产业援建发展为双方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重点围绕高山蔬菜、中药材、山野菌、花卉等高山农特产品实施产业化运作,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一个中国西南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大最具特色的高山农业研发、农特产品交易、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现代农业展示、农业信息服务等五个中心,打造一个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新型的观光农业,集约化农业,既推动了羌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是推动羌族地区文化科技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壮大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

任何产业的发展皆以产品和市场为基础,产品品牌和生产企业是产品能否占有市场的关键。文化产业覆盖领域广、涉及面宽,产品众多、创新性强,往往品牌多而杂、企业散而小、产品生命周期短,因而培育和壮大产品的市场品牌与市场企业主体、扶持产品创新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提高文化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重点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龙头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1、壮大中介机构,发展中小企业

文化产业的产品具有创意性强、时效性强、市场性强、劳动分散的特征,产品生产需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产品的创新设计、生产制作要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需要强有力的中介机构作为支撑,使产品的生产环节与市场消费环节有机对接,以保障生产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消费需要、消费市场能够及时获得产品信息并进行消费。为此,应积极发展壮大产品的营销推广、经营服务、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

同时,文化产业需要产品高度多样化、市场氛围活跃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因而产品的创新设计、生产制作往往具有小规模乃至个体化的特征,因而需要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中小企业群体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相互依存,龙头企业具有极强的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补充作用、是创新和丰富产品的重要力量。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发展创意设计、产品生产、中介服务方面的中小企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2、组建文旅集团,培育龙头企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对促进羌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和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农产品和工艺品加工业、城乡建设等发展,皆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产业是推进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最具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的基础产业与核心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一业兴而百业旺”的巨大效应。应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高端化及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羌族地区各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具有良好基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景区管理运营分属多个中小旅游企业、旅游投融资能力较弱,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为此,应利用各县特殊的品牌影响、平台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组建各县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构建产业发展高端平台,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增强投融资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逐渐向羌区旅游大型龙头企业发展、拓展管理运营范围。

(四)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羌族地区地跨两州市四县,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有着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突出县域特色,塑造高端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汶川

着力打造重建文化产业发展区(南部)、禹羌文化产业发展区(北部),带动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度假产业、演艺娱乐产业、会展培训产业、特色工艺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

以释比文化展示区为例。

汶川北部五个乡镇是汶川羌族主要聚居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组成部分,其中龙溪乡为羌族释比文化代表性传承地之一,沟内的龙溪玉矿开采历史悠久、是古蜀国巫师祭祀神灵沟通天地所用“龙溪玉”玉石礼器的玉料来源地,其神秘的释比文化显示出与古蜀和冉駹巫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龙溪峡谷因此被誉为“神秘羌人谷”。龙溪沟口的东门古寨为唐代霸州、明代保子岗河西千户所及明代中期84年间的威州治地,龙溪沟内的阿尔沟风景秀美,龙溪沟内的茶马古道栈道遗迹至今犹存。目前,龙溪东门寨已开发为一座具有较强文化旅游吸引力的休闲羌寨,但墙面过度装饰及入口广场的风貌降低了“神秘羌人谷”的神秘文化氛围及其文化旅游吸引力,龙溪沟内的阿尔寨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神秘文化氛围尚未呈现,秀美的阿尔沟还处于待开发之中。为此,根据龙溪羌人谷着力打造神秘释比文化旅游的定位及开发建设现状,龙溪羌人谷须大力提升神秘文化氛围、增加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加强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增强文化旅游市场吸引力。

(1)打造“古蜀巫文化源头,羌族释比文化代表”概念,在阿尔村巴夺寨村寨内外、山王塔广场周边、主要道路傍以释比图经彩绘、石刻装饰建筑墙面、石砌保坎立面,在旅游旺季在村内“羊皮鼓舞传习所”外场地增加穿着释比服装跳羊皮鼓舞暨传习、演绎释比经典的文化活动,增强释比文化氛围。

(2)创作一台释比“祭山大典”作为阿尔村文化旅游演艺活动,在汶川举办“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论坛”并在阿尔建设“中国释比文化研究基地”。

(3)利用龙溪玉品牌资源,开发龙溪玉旅游产品。按恢复马灯村古村寨风貌,将马灯村建成龙溪玉加工专业村寨,发展特色工艺品产业。

(4)将东门寨图腾柱广场改建为古城门广场,增加东门寨古城历史文化和龙溪古蜀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的说明及雕塑小品,彰显东门寨和龙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神秘文化氛围。

(5)修建阿尔村巴夺寨至阿尔寨游步道,利用游步道沿线增加对羌族释比文化的图文介绍,增加游人对释比文化的了解。

(6)开发利用阿尔沟自然生态资源,增加徒步穿越休闲探险旅游产品。

2、理县

理县的文化产业应主要打造藏羌民族文化走廊产业带,以及桃坪羌寨羌族风情文化产业区、薛城古镇军事文化产业区、甘堡五屯藏寨风情文化产业区、古尔沟温泉养身休闲文化产业区、米亚罗红叶文化产业区。

以桃坪羌寨羌族风情文化产业区为例。

以桃坪羌寨为核心,将老寨的保护和新寨的开发更加规范和细化,尤其是业态和空间的整合。如:老寨存在空间的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水网、民居、巷道和业态的丰富优化。以集中展现羌族历史文化,构建羌寨文化精品体验区,包括:

(1)在对桃坪羌寨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展示的基础上,开设一个较完整的羌族民俗博物馆。

(2)在桃坪羌寨新区羌年传习所内启动演艺中心、锅庄广场、羌文化长廊等一批文化设施。推出咂酒吧、罐茶吧、羌绣吧等项目,淋漓尽致展示羌文化的民风民俗。

(3)在桃坪羌寨推出转山会,羌历年,对歌会等大型民族活动,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展示羌族多元的民俗文化。

(4)组建桃坪羌寨艺术团,推出蒲溪羌族皮鼓舞、唢呐、口弦、羌笛等具有本地特色、短小精干的歌舞节目。

(5)推出羌民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推杆、扭杆、秋千、蛇抱蛋、挑选天仙妹妹等参与性强的节目。

(6)推出羌族民俗活动,如:羌族婚礼、羌族服装展示等。

(7)推出羌族饮食文化精品《尔玛贡宴》。

(8)加强通化汶山寨的保护力度,加大道路建设,开发汶山寨“石纽山”、大禹故里、禹王宫等景点打造。

3、茂县

以九环线为主体的羌族文化走廊为动力,以赤不苏、沙坝、较场为核心的羌文化原生态保护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开发为主线,以“羌城”为中心的羌文化产业园,重点充分展示羌文化和发展羌文化产业,全面推动全县羌文化恢复发展,构建具有羌文化特色的县境内文化旅游圈。

以“羌城”为中心的羌文化产业园为例。

位于茂县县城岷江西岸坡地的“羌城”,羌城占地3000余亩,坐西朝东。羌城由城门、游客服务区、官寨、原始部落、牧业区、狩猎区、神庙、宗教祭祀、祭祀台、羌民居、民族手工业区、羌绣加工区、山寨旅馆、演绎中心、原生态保护区等,以及多个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组成,并与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两大主体区域和各大板块构成。羌城内将安置羌民近1000户,总人数不超过4000人的羌民按照分片集中安置,并保持古羌族原有的民风习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羌民在城内生产、生活与娱乐,这是整座羌城的羌文化灵魂所在,城内是部落羌民(游牧民族)的原生态状态的再现,核心在于自然、生态、真实、古朴。羌城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基础面积14万平方米。

(1)茂县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本项目建设地址于羌城规划区内,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萎缩和凋零,以至于在急速泯灭、消亡和大量流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极为宝贵的,“5.12”后濒危项目不断增加,羌族多声部、羊皮鼓舞、铠甲舞、羌年的原生地破坏严重,特别是释比的生活堪忧,对羌族关键文化的保护造成很大困难,急需抢救。这就是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的神圣使命。

(2)茂县羌族博物馆。羌族博物馆重建选址在凤仪镇水西村金银龟包之间,占地60亩,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3785万元,集中展示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

(3)神庙广场、祭祀广场。神庙广场、祭祀广场分别位于银龟包正前方和金龟包西南侧,是以中国羌族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弘扬炎帝、大禹精神为内容,依山就势进行总体布局。祭祀礼仪:祭天神、祭山神、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神庙广场以日常祭祀、宗教活动为主;祭祀广场以重大节日如祭山会、羌历年、端午节、“瓦尔俄足”节、牛王节、青苗会等为主。

(4)“金龟寨”和“官寨”。“金龟寨”和“官寨”为羌城的产权式酒店,是集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

(5)神庙、神碉、餐饮中心、演艺中心等羌城子项目体现了羌族传统文化特色,集中展示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文化。

4、北川

重点发展新县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川羌绣产业园区;老县城与唐家山堰塞湖的“5·12”地震遗址体验区;禹里小寨子沟的禹羌文化深度体验区;药王谷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区;云中羌寨、吉娜羌寨、石椅羌寨羌文化现代生活体验区等。

以北川羌绣产业园区为例。

羌绣是羌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是羌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地震后,北川将羌绣产业作为民生工程大力发展,成立了羌绣协会,积极注册“北川羌绣”商标和地理标志,大范围地开展羌绣培训,不断创新特色产品,开拓市场,羌绣产业雏形已经形成。2009年8月,成立了县羌绣产业推进办公室,由副县长分管,县文化旅游局、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委、妇联、科协等为成员单位。2009年 8月同时成立了县羌绣协会,配置了专兼职工作人员。目前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县城征地400余亩,建设羌绣产业园。目前已完成征地、规划、设计,预计投入资金2亿元,此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建成后将成为北川乃至整个羌区羌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作为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全县有羌绣企业11家,在企业内从事羌绣的绣工500余人。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吸纳羌区妇女参加刺绣,以刺绣为主要收入的绣工近2000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 2011年给国家缴纳税收18万元。羌绣作为一种产业在北川基本形成规模。在北川羌绣企业中,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西蜀绣院、北川和谐旅游开发公司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龙头作用。

(1)加强绣工队伍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绣工队伍

县羌绣推进办成员单位分片包干,共开办培训班13期。培训工作分为普及型培训和提高型培训两个层次,共培训绣工800余人次,其中培养出熟练绣工300余人。为了搞好培训工作,县羌绣协会编写了《羌族刺绣工艺》一书,图文并茂,并录制了光碟,免费发给学员使用。今年3月,县羌绣协会应邀到陕西宁强县举办羌绣培训班10天,共为当地培训学员60余人。扩大了北川羌绣产业在外地的影响。

(2)不断创新,研发和推出新产品

在清华大学、西科大、绵阳师院、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积极支持下,研发出一批新产品,积极投入生产。产品在题材上大大创新,融入了地方文化,羌民族文化因素。反映地震题材的作品如《危难时刻》、《再造一个新北川》、《敬礼娃娃》、《生死救援》、《震前北川》、《震后北川》、《崛起》等生动的再现了大地震爆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后重建题材如《新生》、《永昌巴拿恰》、《禹王桥》、《新北川》、《涅槃羌乡》等反映了灾后重建的巨大成果和灾区人民的新家园,新生活,新气象;反映羌民族美好生活的如《幽谷恋歌》、《羌女》、《绣女》、《羌笛和口弦》、《羌寨之夜》、《金丝猴》、《生命之光》等具有浓烈民族和地域特征的作品;反映羌民族古老生活的作品如《索桥》、《茶马道上的背夫》、《过溜索》等生动的再现了古羌人得劳动生活;以禹生北川为题材的作品如《大禹治水》、《禹王像》、《羌山禹庙》、《石纽停云》等具有浓烈的禹羌文化特征;以上的作品画幅巨大,题材新颖,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法上都大大创新,以生活实用性及旅游文化纪念品品种繁多,深受群众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市场,丰富了群众生活。

(3)羌绣在传统技法上不断革新。既保留了古老羌绣粗犷、色彩鲜明的特征,又吸纳了蜀绣、苏绣、湘绣等做工细腻,画面生动逼真的优势,使羌绣被更多的人接受,开辟了崭新的市场前景。北川羌绣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更多的是销往外地,通过参加国内展销会,将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台湾等国内城市。仅北川绣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去年销往外地的产品就达600万元以上。

尽管羌绣产业园存在经费短短,营销不畅,绣工队伍不稳定,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就目前而言,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也传承了羌族文化。

注释:

①本报告中的数据如未注明出处,均为2011年调查数据。

收稿日期:2014-08-30责任编辑: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