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个高二年级的男生走进了贵阳市花溪区少数民族村寨——果洛村。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寨唯一的村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被合并到了附近村小,但泥泞破败的小路和较远的距离给该村小学生上学带来诸多不便。为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3个男孩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和执着的行动,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采集数据、分析研究等方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撰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建果洛村村级公路、方便学生上学的建议。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没有白费,2012年6月,果洛村的孩子走上了一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身着五彩衣裳的孩子们在水泥路上飞奔,如同一条流动的虹,连接着果洛村的今天与未来。
2014年3月,高一年级学生无意中听老师讲到在贵州黔南平塘的牙舟镇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陶器——牙舟陶,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名陶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陶器的制作与生产逐渐衰微,其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为拯救民族文化,将牙舟陶保护和传承下去,学生们几进牙舟镇,展开调查和研究行动。他们在陶坊间与制陶师傅攀谈交流,了解情况,思考对策。返校后,他们先利用学校资源向同学们宣传牙舟陶的前世今生,后来又制作、开设专题网站宣传和义卖牙舟陶……2017年,学校将牙舟陶课题研究开发成校本课程,建成了贵阳市民族中学民族文化教育实践与研修基地“一馆两室十坊”之一的“牙舟陶制作体验工作坊”。
安顺地戏形成于明代初叶,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2015年10月,带着几分好奇和挑战,学生们满腔热忱地开启了探寻安顺地戏的文化之旅。他们试着推广安顺地方戏APP,发起重振地方戏文化项目众筹,成立地戏剧社,开展联校宣传……
这些,只是贵阳市民族中学上百个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成果的一些代表。作为一所由汉、苗、布依、土家、侗、回、彝、白、穿青等19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学生占31.6%的多民族学生融合聚集的民族中学,学校自创办以来,就立足于贵州“民族族别构成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形式原生态”的区域特点,明确提出“扬民族文化,重现代教育”的办学特色,探索了一条既有别于东部、又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育人之路。
做课题研究文化
民族中学将高中研究性学习与民族文化研究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方式研究民族文化。全校各班实行“双班名”制,如高一(1)班又叫“苗族班”,并不是指这个班全部由苗族学生构成,而是要求这个班的学生对苗族进行研究。学生可分组研究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历史起源、发展变迁、建筑特色、穿戴服饰、生活习俗、传统工艺、音乐舞蹈艺术等。学校不仅安排指导教师,还为学生动手实践搭建平台。如将学校食堂部分开放,让学生制作民族特色食品并展示评选;开放通用技术教室,让学生设计、制作民族建筑模型;开展校园T台活动,让学生展示民族服饰研究的成果……近几年来,师生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开展了上百个民族民间文化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研学体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本土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了文化自信,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也丰富了感性认识,提升了科学和人文素养。
建课程梳理文化
在学生丰富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学校对多年来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提炼,将实践研究的过程与经验、研究的案例与成果作了较好的归纳整理。学校将已有研究成果按类别开发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尊重民族习俗”“提升民族情结”“实现民族和谐”五大课程体系,挖掘民族教育内涵,培育具有民族情怀和民族担当的时代新人。
融资源拓展文化
学校还广泛利用区位优势,借助社会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学生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与学校毗邻的贵州民族大学开展主题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另外,与学校隔河相望的“孔学堂”也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基地。学生除定期参加“孔学堂”开展的主题文化活动外,每周末还可以在“孔学堂”的学术报告厅聆听大师们的讲座,享受优秀中华文化的精神大餐。学校还积极动员并组织师生与各地非遗传承人联系,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实践指导专家,让学生多渠道开阔眼界。
造作坊感受文化
2017年初,学校在民族文化建设上再图新发展,拟定《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实践研究基地建设方案》,以“一馆两室十坊一平台”建设为主要抓手,形成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资源体系。
“一馆”指整体设计贵阳民中的环境文化和廊道文化等,把整个校园建成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展示馆。“两室”是指学校与贵州民族大学联合建设“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工作室”,与贵州省社科院、贵州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工作室”。“十坊”是指学校着力建设的、被列为非遗目录、具有地方代表性的10个文化体验工作坊。“一平台”是指同步建设的“互联网+教育”网络平台,用于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社会公众服务等。
学校将以“一馆两室十坊一平台”软硬件建设为抓手,课题研究和“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实践研究基地”建设同步推进,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基础,为培育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